编者按:近日,《张掖传:千年丝路八声甘州》(以下简称为“《张掖传》”)由新星出版社出版。该书系“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的重要读本。
张掖是河西走廊最负盛名的丝路古城。从汉武帝目光聚焦西北、征战河西走廊开始,这片曾经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土地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张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从此,开启了中原文明向西扩展的蓝图,也迎来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新景象。《张掖传》以此为切入口,穿越时光追溯这座城市的前尘后世,用数十万字展现了张掖独特的文化特色及文明历史。
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特为《张掖传》写序。中国网文化全文发布,以飨读者。
在历史的语境下触摸人性之光
——白庚胜,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掖传:千年丝路八声甘州》不仅仅是一部散文体的文学传记,更是一曲抒写张掖历史文化的赞歌。传记文学和志书及历史专著有极大区别,她不是简单地叙述历史、罗列数据,而是让清新的文字、别样的表述、哲学的思考进行跨越历史的跋涉和远征。《张掖传》选取的历史断面,虽然发生地在张掖,但在人物内心矛盾纠结与和解妥协的挣扎和新生中所寄寓的一种精神力量,却超越了当下的时空。作者笔力精微逻辑严密,语言精准简约,凝练刚劲,浑厚朴实,穿透深邃,赓续了如祁连山挺拔巍峨、黑河水波滔汹涌的磅礴血脉。开篇中的那些文字见证:“天若有情天亦老!岁月想要冷落直至遗忘一方天地,总是无情且残酷的,不管那里曾经有过怎样的繁盛。水天一色抑或沃野千里,马蹄没草还是人声鼎沸。当那些过往渐渐消散一如繁华之落幕,谁还记得幕布之后的挣扎与嘶吼?委顿苍白取代了胭脂胜雪,历史也便成为简帛之中只言片语的冰冷叙述,若要重温就好比是隔着层层面纱去窥探佳人真容般朦胧,刚有了一点点眉目倏忽间又是雾锁烟迷,像萦绕祁连山顶的晨雾霜露,又如滔滔而去的黑河水流,无语静默的迷雾中令人思而不得,常有云深不知处的困惑。”(《第一章:弱水之畔昆仑之巅》)。作者视野辽阔,翰墨雄宏。从六合八荒到商贾云集;从资源富庶到冰雪滋养……无不展示着张掖这块风水宝地的无尽传奇和俊采星驰。
喝着祁连雪水一如神水延续的张掖人,自有她的神性所在,有着对于自然的敬畏;大自然毫不吝啬的滋养令我们学会了珍惜,学会了用一种科学的神力,呵护自然和自然赐予的神恩。所有的蛮荒,都在历史文明的进化中逐渐演变。也许在传说中的“蛮荒”里,人们把自然之力解读为某种神力,只为了一种敬畏,一种对于赐予的恩典的崇敬和顶礼。如今的释然,也只是拨开了笼罩在神身上的神秘迷雾,而自然之力依旧存在,像冥冥中人类历史前进的内生动力,当下是对过去的衔接和承载。这是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的重合,也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之所在。
作者以客观理性的目光和理解,追寻着张掖历史文字中、文字外的珠玑。在作者笔下,一切凄美绝伦的神话,都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个个瑰丽梦想的达成,无论是神仙在人间高处的客居,还是一种怪异药物的诞生,都是给予现实的兑现和治疗。张掖,是神话的发祥地,也是滋生美好生活、美妙爱情的土壤和集结地。神话是文明的开端,是播撒于天地之间神圣而崇高的种子,在张掖这片卷帙浩繁的册页上驻足落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传递着人间乐园的永恒无限。
张掖的历史与水有关,与道有关。仿佛大禹治水,是一个象征,也是一个暗喻。象征了一种善性的内涵,暗喻了一种水一样的修身和存在。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一种生命的命脉,也是一种文化的根系和延续。我们周身的血脉,是水做的。周身布满的血脉,像充实的水文化,在化育着自己,也化育着他人和这个世界。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与道,是给人的生存境界和完美性打了一个比方。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是内化外化于形,使得抽象内在的立意智慧外在形象化。这里的形,是物象,便是佛与道的造像。一种立意有了物象的支撑,可视可见。这里的道,便是自然。这里的善,也便是自然。自然是道,自然是佛。自然是道的自然。自然是佛的善性。一切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和人类。这也才是作家匠心独具,对人与自然和谐历史的完美传播和解释。
道,是生活之道。佛,是生活之佛。佛道,都是一种生活的清规戒律。是一种大智慧。像我们的中华汉字,有内让,有外包,兼具了内方外圆的人生哲理。每一个汉字,不只是有横平竖直,棱角分明的人格,也有撇捺点钩等曲笔婉约、描绘不尽的汉家风范。这是汉字的文化寄托。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如此,我们延续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亦如此,而张掖仿佛就是这些汉字当中富含历史韵味的浓缩与精华。在作家笔下,从一城山光半城塔影到西游记事磨砺禅心,都是用自然的和谐在隐喻人生和社会的历史演化。
汉唐的兴衰繁盛,就是张掖的历史证词。张掖有着历史演进的多元叠加文化,而各种文化的积淀,促成了张掖的展翅翱翔和凤凰涅槃。这样的文化厚植价值连城,让张掖一再击楫中流。张掖的历史与人有关,与战争有关,与汗血马有关,与大漠风沙有关,弱水三千浇铸了铮铮铁骨;张掖的历史,是金戈铁马的历史,是龙马精神的历史,是佛音渺渺的历史,是开山凿壁的历史……
东来西往的驼铃声里,张掖乘风破浪铿锵而行。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历史是定位仪,历史是灯塔。张掖历史,是游离于每一个内心世界的西游记,是梦里的敦煌,更是一种马不停蹄的诗意和远方。
黑水国,黑水河畔建立的一个王国,依山傍水的雄廓,化为了残垣断壁。那是被风沙掩埋了的哭泣和吐不出、咽不下的苦涩胆汁。这样的沉痛教训,应当警钟长鸣。过度开采,过度砍伐,过度使用不当,都是黑水国遗址的无字碑。地球的机体,绝不是一种物象的简单位移。人法地,只因人在地球上生活,地法天,只因地球是天体的一部分。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白天黑夜,地球的公转形成了一年四季。宇宙,自有它内在的运行轨道。
陶器,是绘画和文字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和国粹经典。那些曾经埋藏在地下的瓷器,更是碎片化文明里的历史遗珠。醉心瓷器彰显汉文化雄浑底蕴,一板一眼烧制雕琢,那是对文明呕心沥血的焊接。复述这段历史,用稳重不失有趣的文字描摹钩沉,足见作家对于先贤经天纬地之才情的推崇,以及对传统文化之膜拜。
智慧者和虔诚者永远是历史的奠基人。石窟造像,也是为了一种信仰的安放。历史中的民族,因为尊,因为善,因为慧,也是因为心怀天下,而一再成为历史传承的新星和霸主。
焉支山下人头攒动,万国旌旗招展,盛况空前。骆驼演绎了骆驼城的固若金汤,鱼米滋养了张掖的贵族气质。多少葱郁,蒹葭了张掖;多少水云天,琇莹了张掖。
甘州粮仓丰盈了锅碗瓢盆,也富足了张掖人的精神世界。无愧于张掖历史,无愧于天下米粮仓。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张掖而殚精竭虑,运筹帷幄;多少俊彦秀眉,为了张掖而铁马冰河,驰骋千里。驿站,古城,马帮,驼队,戈壁,沙漠,村庄,丝绸,瓷器,茶叶,落日,圆月,长河,田野,睡梦,旭日,烽燧,边关,铁马,秋风,王朝,都是历史的乳汁,滋养着花开花落。那是历史的天空在轮回,阴晴圆缺里,一种苍茫的雄宏,一种锈蚀的铿锵,是现实和历史的若即若离,像我们在临水望月,像我们在对酒当歌。
历史铺展的,仿佛是漫长西征路。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勇气;那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意志。而历史的咔嚓骨折处,听到的总是一衣带水的、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千丝万缕的血脉和轮回。一个王朝与一个王朝的交替,总是在一种分道扬镳里耦合,吐故纳新,万象更新。
历史,就是让我们在深埋或者坍塌的黑暗中,追根溯源的一次又一次探索,只要有艰辛的付出,就会有闪光的发现。历史更迭,天下英雄只余传说,史家在竹简绢帛的典籍中挥毫泼墨、跃马扬鞭;众生在阅读中感悟历史,在历史中铸造华彩。
史家精神,文学表达。《张掖传》描摹了我们的精神图腾,丰盈了张掖历史文化内涵,更是张掖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作家如捕鱼者一般沉着,用智慧打捞历史遗落的珠玑,用智者不偏不倚的锐利目光擦亮历史的天空,让我们一览各个时期独属于张掖特有的风采华姿。作者的笔墨一再以美喻美,只为让人们领略西部张掖人文自然的景观和历史。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别样甘州、大美张掖,生动再现了张国臂掖之传奇,塞上江南之丰美。张掖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在“一带一路”的壮丽行程里,为世界吟唱一曲绿水青山生态之都的华美诗篇!作者为张掖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相信通过这部《张掖传》,会让张掖旅游文化的发展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