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法治与科技力量激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05-28 09:17:40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白瑜 | 责任编辑:秦金月

新华社深圳5月27日电 题:法治与科技力量激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活力

新华社记者 白瑜

从万荣稷王庙的岁月留痕,到阆中古城的古今对话、龙门石窟的数字活化……200余名专家学者27日齐聚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就老城保护、文物建筑修缮、法律保障与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展开深度讨论,探讨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文脉传下去”。

在山西省西南隅黄河岸边、稷王山麓附近,坐落着一座单檐庑殿顶的古建筑——山西万荣稷王庙,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殿顶筒板瓦覆盖,脊刹、吻兽完好无损,原本被判断为金代建筑,但2011年在测绘过程中,专家意外发现了藏于大殿前檐的“天圣元年”(1023年)题记,确认了其为北宋建筑。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认为,正是因为该建筑在文物建筑维修中以最小干预的原则,尽可能多地保留历史构件,保护构件表面不因施工而受到摩擦、碰撞和破坏,且在构件表面涂抹防护材料,才得以发现很不明显的纪年题记。

稷王庙的案例是文物保护工作秉承最小干预原则的典型案例。这种科学保护理念与新文物法中“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不谋而合。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3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原主任朱兵在论坛中表示,此次文物保护法的全面修订具有极其特殊和重要的意义,要通过法律的进一步修改完善,锻造新时代文物保护的法治利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保驾护航,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以龙门石窟为例,“数字龙门”已开发20多年。数字化首要任务是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等技术对石窟造像进行高精度采集,建立永久性数字档案。

与会专家认为,要将法律保障与数字技术优势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法律明确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规范和准则,确保数字化成果合法合规使用;另一方面,借助数字技术创新文物保护和展示方式,挖掘文物更深层次价值,使文物以更生动、多元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实现文化遗产的全民共享。

本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以“老城保护与复兴”为主题,现场还设置了文化遗产展区,集中展示了北京中轴线、扬州古城、阆中古城、深圳大鹏所城等珍贵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与保护成果。同时,展区还陈列了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碰撞出独特魅力。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