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过去十年,中国文艺作品不断走出国门,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搭建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桥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呈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图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十年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文艺创作持续繁荣,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艺术为民”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火热开展;文旅融合深度推进,文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数字故宫”“云游敦煌”等数字化文化新体验、新场景持续增加,新业态加速崛起……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富民不断实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展现出恢弘气象,为文化自信自强带来强大底气。
浙江省文化馆首席专家、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王全吉表示:“过去十年,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增效,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作为国家级文艺院团,中国交响乐团从建团之日起就始终坚持艺术为民,常年赴老少边穷地区及县以下地区开展基层服务演出。中国交响乐团党委书记周宇表示:“坚持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艺工作者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服务,为他们带去宝贵的精神文化食粮,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
与此同时,一大批优秀影视作品通过不同国家的电视台及新媒体平台播出,向全球观众讲述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梦想的故事。包含中华文化元素的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影视、音乐、戏曲等纷纷出海,在海外圈粉无数。
“过去十年,中国文艺作品不断走出国门,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搭建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桥梁。”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力表示。
“文化科技成果的深度应用,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形象与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过去十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收藏、研究、展示、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新进步。”
“中国网络文学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大亮点,目前已覆盖到全球五大洲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形成全方位传播、大纵深推进、多元化发展的网文出海格局。”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欧阳友权表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网络文学一定会激发出创新创造的新活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之作,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表示:“十年来,网络影视平台将镜头对准中华大地和人民群众的火热现实,推出众多优秀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风靡海外。网络文艺作品凭借灵活的体量、丰富的题材、创新的语态,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后,我们要继续以饱满的创作热情,更好地记录新时代的伟大成就,用影视语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科技成果的深度应用,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形象与文化自信。”腾讯党委书记奚丹表示,“超高清视频、自由视角、虚拟现实、云渲染、智能创作与分发等技术快速发展,都是我国文化产业与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成果。”
“让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华文化发展成果有更远的传播、更广的影响、更多元的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崭新蓝图,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文化发展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指明了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考古实证,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国学者,在继续深化研究的同时,要把研究成果向社会大众和国外学术界广泛推介,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研究作出中国贡献。
王春法表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以实际行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璀璨恢弘。”
尹力说:“电影承载着塑造民族形象、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具有文化责任和发展潜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阐述,体现了一个大党的世界胸怀与担当。”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智慧。我们的文化发展、文艺创作与传播要扎根本土、做好传承、推进创新,既要植根生活、关切现实,也要面向世界、展现中国,让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华文化发展成果有更远的传播、更广的影响、更多元的价值。”
本报记者 郑娜 邹雅婷 张鹏禹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