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0月27日讯(记者 詹海涛 杨俊康)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不仅是一项战略擘划,同时是一项实践命题。在新征程上,如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文艺工作者的热议话题,是亟待回应的时代之问。中国网文化发展中心就此采访了著名书画家、文化学者范曾,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参考。
源头活水,由仁至诚
中国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结合”的论述中,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您怎么理解这一论述的重大意义?
范曾: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历久弥新的人类瑰宝,是历尽风霜而不凋的长青之树。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自信,首先来源于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敏妙的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它们来源于东方引为自豪之独特的感悟力和圆融的归纳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了中华往哲先贤的学说,对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不朽,缘于往哲本性的“仁”和“诚”。“礼”“乐”的后面必有“仁”的支撑而为社会所奉行、效法;而“忠”“恕”的根本则是“诚”的品质使然。孔子之孙子思说,“非诚无物”,正是指人类的“根本善”。其实孔、老之学,皆是进取的大学问,儒家重阳刚之进取,而老子重阴柔之进取。佛家则提供了恒变不居之进取中的觉悟,不追求“着相”,在无形迹之中成为人内心的圭臬。人们在不自觉中的践行,是最深切理解的结果,它已化为民族性格之中的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中国网记者:文艺创作根植于文化传统。对于如何让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更好融合,您有何思考?
范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文艺创作要“接地气”。“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庄子•齐物论》)大自然的呼吸,它的名字从“气”化作“风”。而伟大国家、伟大民族的呼吸,即是“气”,也可以叫作“风”,我们称之为国风、民风,在个体身上就是风容、风格、风度。所以文艺创作,一方面是接人民的“地气”,另一方面就是要展时代的“新风”。
所谓“地气”,首先附着于生我、养我、爱我、抚我的中华大地和在这大地上绵延五千年的悠远历史,它的治乱兴亡,它有着人类文明史上最绚烂的创造,有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鲁迅语)这些人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这片土地上支撑着国家的命运。我们所要接的地气还包涵着亘古以还,延绵不断的文化积累,四千年没有死亡的文字和它所承载的智慧、道德和伦理。文字以它独特的表意性,有别于世界任何文字的表音性,这种表意性的文字不只有自身的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转注的特色,而且个别字在不同句式中词性的转换,声律上四声的乐感和韵律上的和谐与激荡,构成了中华民族诗性语言的美质。我们不妨把人籁、天籁的根植都归于地籁,我们足下的广袤的土地向全人类历史上所播送的交响,是那样博大、伟岸、雄奇、典丽、雅致。
所谓“新风”,即是将中国古典灿烂的文化发展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需要中国一代代优秀的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将古典文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使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迈进新时代,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谈到文艺创作的最佳范本、最优题裁,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韧性和蓄积深厚的文化,以及用如椽大笔谱写历史华章的“中华脊梁”。中国历史上所有为分担祖国的灾难和痛苦,同样分享祖国的光荣和尊严的志士仁人,他们内心深处都蕴藏着一曲雄伟的、壮丽的、沉重的、悲怆的浩歌。他们其中有诗人、学者、民族英雄、共产主义战士,不同的时代和地位,不影响他们同样走进中华民族仁人的殿堂,走进圣洁无瑕的先贤祠,走进我们文艺创作的笔底墨端。
砥砺奋进,稳健前行
中国网记者:“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文艺工作者而言,既是期许,也是鞭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当前文艺创作在实践层面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范曾:这片众芳所在的土地上艺术家无可旁贷的使命,是应当走在时代的前列,作导夫先路的大智大觉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文艺家们責綦重大,使命光荣,所以,我们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我们须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尤其艺术家本人切切记住,心中想着大师便会汲汲以求身外之物。当内心枯涸而猥琐的时候,高峰会离你更远。“不争”是老子哲学的基本命题,记住:“卑且忧国”、“坚劲在磨”、“趋志及远”、“志坚莫御”;记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么,在若干年月之后,你就不再是魁父之丘,而是巍然矗立的太行、王屋。
屈原在《离骚》中有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云:“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艺术家在人生道路上时时记住“禁微则易”“救末者难”;记住“勤俭者成”“奢靡者破”。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艺术家成长的过程中有弯路的迷失、荆榛的塞路和名利的诱惑。艺术家在攀登高原和走近高峰时,记住“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在知识的攻坚和技巧的磨砺上是不能回避艰难的;记住齐白石的名言:“不分日日夜夜,那怕千难万难。”惟此,成为大师虽不云可计日成功,然而在艺术道路上,你已经做到了无愧吾心。人誉之,不必大喜过望;人诽之,不必忧心忡忡。地大而静,接地气就得有大地的胸怀。
习近平总书记寄厚望于文艺家还要多读书、多磨砺,增益其所不能,“学养”指“好学近乎智”,可以积渐成雄;“修养”指化为自身的品格;“修养”蕴蓄而成本能,不待勉为而自为,化为“涵养”。每听习近平总书记作报告,那种挥洒自如,泉涌而出的诗思、睿语、引经据典而又切中时弊的警句,可谓妙语连珠。此无它,读书多、善思索、重实践耳。王阳明论“知”与“行”不可有稍纵分离,不行之知不是真知,行而不知则陷迷途,在文艺的道路上正是如此。因此,我们文艺创作的实践过程中更应砥砺奋进,稳健前行,共铸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