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梁笑宇
完备的水资源利用系统,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考古队)在偃师商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取得了多项重要新发现,为进一步了解偃师商城水资源利用状况、城址的整体布局等提供了更多实物依据,对夏商文化的深入研究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即将开展的偃师商城遗址环境整治项目和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发掘水道遗存,探索水资源利用状况
据介绍,偃师商城遗址现存面积约205万平方米。自1983年发现以来,陆续发现了宫城、小城、大城等多重防御设施,并在宫城中发现10余座大型宫室建筑基址、祭祀遗存和池苑遗存。同时,在城内发现有多座手工业作坊、府库和仓储区等。勘察、发掘与研究结果表明,它是早商时期的一座重要的、具有都邑特征的城址。2021年,该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并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四五”期间150处大遗址保护工程名录。
“结合近年来对偃师商城水系的勘探和发掘资料可知,偃师商城构筑有完备的水资源利用系统和水利设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考古队领队陈国梁说,2020年开始,该队对偃师商城遗址的水系遗存开展持续的探索,先后发现了宫殿区东侧的排水系统和西城墙外的古河道。2021年春季,该队发现并确认了贯穿遗址东西的“一”字形水道和大城新西门;冬季,发掘了倒“几”字形水道的重要节点及小城东门。
今年以来,工作人员继续对偃师商城小城西部和大城西墙外进行勘探,同时对倒“几”字形水道的西端起点处及西部拐折处进行扩大发掘,均有重要收获。
“这里就是晚期水道的起点。”在偃师商城遗址西部发掘区,陈国梁说,工作人员在这里发现了晚期水道与古河道的交汇处,此处应是水道的引水端。引水渠整体为石构、沟槽状,石块之间以褐土粘接,大部分地段为明渠。
在古河道与水道交汇处以南,河道底部残留有较多散乱石块,石块大小不一,并不规整。“目前尚无法准确确定石块的具体用途,初步推测,其可能为堰水石坝倒塌后形成。”陈国梁说。
2021年秋季,在晚期水道的西北拐折处,工作人员发现该水道拐角为圆弧状,与此前发现的东部拐折处略有不同。为深入探究其成因,今年春季,工作人员进一步扩大发掘面积,确认了该水道包含早、晚两个阶段。其中,早段水道的拐角呈直角转弯,而呈圆弧状拐角的属晚段水道,是早段水道废弃后,人工改道而形成。“这些发现,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偃师商城的整体布局、水系遗存的沿革等,提供了关键证据。”陈国梁说。
最新考古发现证实Ⅲ号建筑基址群外围并无“围垣”
今年春季,工作人员还对偃师商城小城东门外的Ⅲ号基址群进行了局部发掘。陈国梁介绍,Ⅲ号基址群位于偃师商城植物园内,以往的研究者认为此处可能是偃师商城中的另一处府库。所谓府库是指国家(或地方政权)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
陈国梁介绍,本次勘探和发掘,工作人员探明了Ⅲ号基址群的保存状况及分布情况,结合以往资料可知,Ⅲ号基址群由5排共77座房址组成。它们大小基本相等,间距相同,排列整齐。20世纪80年代的勘探工作认为,该基址群四周存在着疑似“围垣”的墙体将其围护。然而,经过本次发掘工作证实,此前在Ⅲ号基址群发现的疑似“南墙”实际上是一条早期的沟状遗迹。该沟被偃师商城小城东墙和Ⅲ号基址群南侧的部分建筑基址叠压,所以它的形成年代应当早于小城的营造年代,与Ⅲ号基址群并无直接关系。该沟的具体性质、功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明。
“目前的发掘工作证实,Ⅲ号基址群并不存在所谓的‘围垣’。”陈国梁说,他们在Ⅲ号基址群的东、北、南三个方向进行发掘,皆未发现存在墙垣的迹象。这一最新结果也将对Ⅲ号基址群的形制、构造和属性的判定,起到相当程度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的研究中,有部分研究者认为Ⅲ号基址群与城址西南部的Ⅱ号建筑基址群同属储备物资之用。倘若如此,那么偃师商城发现的储藏类设施数量众多,规模巨大,储量也将十分惊人。对于偃师商城这样一座规模不算最大的商代城址,如果存在着这么多的储藏场所,偃师商城的性质就需要重新进行慎重考量。“所以,发掘Ⅲ号基址群不仅对了解该基址群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判定偃师商城这座城址在早商时期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产生一定影响。”陈国梁说。
“我们将首次完整发掘Ⅲ号基址群中的一座建筑基址。”陈国梁说,通过完整发掘建筑基址,将可深入探讨其建造工艺、工序、房屋结构等问题,这也将有助于对该基址群的性质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据悉,该队将进一步扩大对偃师商城水系遗存及水资源利用设施的发掘与研究,为深入认识偃师商城水资源利用状况和城市布局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25日 09版)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