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特殊群体尤其是残障群体的文化权益保护都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和难点。旺盛而多元的文化需求与相对单一的文化产品形成鲜明对照,身体不便与帮扶错位逐渐产生的矛盾曾长期影响特殊群体享受精神文化生活。
针对这一情况,近年来,我国各地各级文化场馆以精准服务为目标,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不仅通过文化服务和产品积极回应残障群体的需求,更让文化艺术成为特殊群体表达自我、实现自我、提升自我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提升了社会各界参与服务特殊群体的主动性。
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日趋完善
以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特殊群体文化获得感是题中之义,其落地保障更体现于密集出台的国家政策中。与2015年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十三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紧密衔接,去年出台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进一步明确了目前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范围,其中,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作为扶残助残服务八大内容之一,为各级政府履职尽责和让残疾人群享有相应权利提供了重要依据。文化和旅游部在对这一标准的贯彻落实工作中,明确要求各级公共图书馆要按照《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图书馆视障人士服务规范》等有关规定,建立盲人阅读区域,配置无障碍阅览设备,提供盲文和有声读物等阅读服务,切实维护和保障残疾人阅读权益。
2021年9月发布的《“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更是明确提出加强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差异化文化服务、增添必要的文化设备、实施文化工程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今年1月3日,中国残联、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扶残助残文明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将实施文化领域助残行动列入重点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发力点。
文化志愿服务
走进特殊群体中去
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一张张色彩明丽的画作、一件件充满趣味的手工艺品……新疆石河子特殊教育学校的展示墙上,一年四季都被填得满满当当。如果不做说明,很少有人将墙上的作品与残障孩童联系起来。
回忆起2009年第一次走进这间学校的情景,石河子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张伟至今印象深刻。“当时学校没有艺术课,学生中几乎没人会跳舞唱歌,孩子们表达能力比较弱。”张伟说,当时看了心里不是滋味,决心一定要将文化服务送进学校,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爱与关怀。
2012年,一个专门面向残疾人青少年的项目“牵着蜗牛去散步”在石河子市启动,主导实施的正是石河子市群众艺术馆。“我们精心选派了业务精湛、沟通经验丰富的文化志愿者,免费教孩子系统学习绘画、剪纸、演唱、舞蹈等,并指导新疆石河子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音乐律动等课程,为师生搭建专门的表演舞台。”张伟介绍,活动就这样入驻学校,十年如一日,通过“志愿+教师业务培训”“志愿+学生艺术培训”“志愿+心理辅导”“志愿+平台”等方式,帮助提升青少年艺术素养,让孩子学着用艺术的方式与世界对话。
“现在,有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看到我们来了,会绽放笑容、张开小手来迎接,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我们用心用情传递艺术之美,收到孩子们的微小共鸣,都是莫大收获。”张伟说,为孩子们服务的过程也是自我鞭策的过程,要时刻关注他们的需求。
“让我牵着你的手,告诉你我们是朋友……”今年“世界孤独症关注日”,由河南郑州文化馆等创作出品的“点亮繁星益路同行”关爱孤独症群体主题歌曲《你就是那颗最亮的星》发布时,听众无不热泪盈眶。
郑州文化馆从2012年开始就组织馆内专业骨干、非遗传承人和文化志愿者,为包括孤独症等心智障碍人士在内的特殊群体提供公益辅导、温馨陪伴、文化惠民等服务,引入心智障碍干预机构专业教师,常态化开设美术、书法、声乐、豫剧、钢琴、二胡等课程,至今累计推出20余种4600余节特色课程,建立了覆盖河南省18个地市的特殊家庭交流群,令400余名心智障碍青少年得到帮助,并在郑州市文化馆系统设立“心青年文化驿站”19个,常年展出特殊学员文艺作品,让更多人关怀这一群体。
今年初,配有手语展示的《上海博物馆无障碍探索手册》被送到了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手上。为了更好地服务特殊人群,上海博物馆在特展展厅中开辟专门区域,创造无障碍展览体验,如放置可用手触摸的文物1∶1复制品,并配有盲文介绍。“当我伸出双手,细细抚摸每一个细节时,第一次感知到我离文物那样近,我的文化生活也可以很立体、很有趣。”患有视障的上海市民吴鑫感动地说。
为特殊群体打开一条无障碍通道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和权利保障》白皮书显示,全国残疾人社区文体活动参与率由2015年的6.8%持续提升至2021年的23.9%。这一数据可喜变化的背后,凝结着我国各级文化部门和文化场馆的不懈努力,更体现了特殊群体自信心的增强。
“这么多年来,是图书馆的贴心服务让我意识到应该发挥所长,为更多人提供服务。”浙江杭州居民赵成,10年前因一场事故双目失明,通过参与图书馆信息无障碍公益活动,他结识了许多朋友,重拾生活信心。如今,他将其掌握的IT软件测试技能应用至无障碍技术开发,尤其是阅读服务。
像赵成这样,由服务接受者成为文化志愿者,在帮助更多残疾人的过程中找到新的人生目标的人还有很多。从人文关怀到社会融入,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为特殊群体打开一条无障碍通道。
专家认为,随着全社会重视程度的提高,各地特殊群体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通盘谋划的思路更加清晰。在设施建设上,不少地区已明确提出指导各类文化场所完善无障碍标识系统,增设专职服务岗。在产品体系上,定制服务更加普遍,特殊群体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正在逐步建立,供给方式转变为“菜单式”“订单式”。在服务方式上,面向特殊群体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巨大,制作适合不同特殊群体便捷实用的数字文化资源库十分必要。在社会参与上,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已成趋势,着力帮助包括残疾人群在内的特殊群体融入社会。王 彬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