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28日电 (方经纶、朱江)国家文物局近日印发了《“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考古工作作出部署。
“这是我国考古领域首次制定全国性工作与学术规划。”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表示,《规划》内容丰富,亮点频频。首先,《规划》将重大考古研究的范畴从围绕传统的重大问题研究,延伸到历史时期考古、石窟寺专项调查、水下文化遗产调查等项目。其次,强调完善基建考古管理制度,重点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与配套措施,统筹划定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再次,健全了考古项目经费使用和绩效考评机制。
“《规划》同样强调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沈睿文进一步介绍,《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国家级和省级考古科学实验室建设,推动考古学的交叉研究,同时明确研究考古技术装备的要求,促进了考古工作的数字化和信息化。
“《规划》还特别明确‘积极探索提出符合中国历史发展实际的文明起源标准’,这是一种对于构建中国特色考古学体系,提高我国考古学国际话语权的努力。”沈睿文表示。
《规划》要求,深化重大考古研究。具体部署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东亚人类起源与演化、水下考古四项重点任务。
为何要重点抓这四项任务?做好进一步研究的关键点在哪?
“这四个领域集中起来是对中华文明演进模式的研究和阐释。”沈睿文表示,进一步研究的关键点在于,从更多的考古工作中获取更丰富的材料和证据供规律性的总结与归纳。并且通过多学科交叉协作,塑造多元化的研究体系,用更多科技手段来获取、分析考古材料所蕴含的科学信息。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向全世界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规划》提出,深入挖掘、整理、阐释考古成果,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实现多层次、多渠道成果转化,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
那么,该如何加快考古成果转化利用?
“加快考古成果转化利用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沈睿文介绍,考古成果可以通过诸如数字化服务、知识图谱、科学普及等多种形式进行转化利用,也能够通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的建设来实现。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加快考古成果转化利用的重点任务为考古报告出版工程、中国考古读本编写工程、“考古+融媒体”传播计划、“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推介。
另外,沈睿文认为,为做好成果转化与利用工作,考古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强对考古材料的阐释能力和考古材料转向史料的转化能力。
“用考古材料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文明的美好形象。”沈睿文说。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