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中国原创文学“走出去”:讲述一个“热气腾腾”的中国

发布时间:2023-03-02 10:14:13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白艺娇 | 责任编辑:郑伟
2月25日,“奔流与交融的文学长河——中国原创文学‘走出去’沙龙”在北京举行。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左三)
《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徐则臣(右二)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作家鲁敏(左二)
翻译家大卫·海森姆(右一)
(译林出版社供图/《中国新闻》报发)

2月25日,译林出版社在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主场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办了“奔流与交融的文学长河——中国原创文学‘走出去’沙龙”,活动邀请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徐则臣,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作家鲁敏,翻译家大卫·海森姆(Dave Haysom)等嘉宾共同探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经验和感受。

近年来,如何提升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力,推动中国原创文学更深远地走出国门,让更多的海外读者通过阅读“中国故事”来认识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成为越来越多文化和传播工作者聚焦和关心的重要话题。

施战军以《人民文学》外文版十余个语种在全球相关国家和地区成功落地为案例,分享了向世界立体推介中国文学的经验。他指出《人民文学》和译林出版社在“走出去”过程中有共通的经验,即“中国故事世界表达”。

施战军提倡寻找世界读者价值的契合点,将家庭、生活、自然、思念、回忆等人类共通情感主题,以不同的语种表达出来。他介绍了《人民文学》一个书系,通过讲述“热气腾腾”的中国新时代生活,包括科技前沿的新事物、乡村城市的状况、年轻人对时代的感知……意图激发更多年轻海外读者对中国感兴趣,对中国年轻的创作者感兴趣。

徐则臣分享了自己在哥伦比亚与当地出版商交流经历。他介绍,这些出版商对中国文学抱有强烈好奇,会去寻找一切可以了解中国文学信息的路径。很多人正是通过《人民文学》英文版《路灯》了解到年轻一代的中国作家。

徐则臣认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作家要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从寻找最大公约数到寻找自己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把传统文学的叙事资源不断地引入到创作里面,让作品具有足够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他坦言自己正在做这方面努力,也提倡创作者的作品要找到“中国气韵、中国气派”。

英国若意出版社社长董荣轩、西班牙语译者福玉星以线上方式介绍,近期出版的鲁敏《六人晚餐》英文版和西班牙版在国外市场获得大众认可和普遍喜爱。

会场上,鲁敏讲述了几个翻译者的故事,故事里的每位主人公都对中国文学充满了好奇并坚定的进行翻译和推广。鲁敏称,海外译者和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回到了文学的本身,不再把中国文学当成猎奇的带有东方既定想象的存在。

中国文学真正能够走出去,最终依靠的还是海外译者和读者热爱中国文化、关注当下中国的挚诚之心。大卫·海森姆(Dave Haysom)指出,海外小型独立出版社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出品《六人晚餐》的英国若意出版社,他们会与中国作家保持一个长期的工作关系。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路任重而道远,但脚步一直没有停歇。据介绍,《人民文学》至今已有十余种外文版在全球相关国家和地区落地,作品主要为小说和诗歌,迄今已经刊登作品约2000件,介绍作家约200人;截至2022年底,译林社共输出版权项目603种,与全球40多个国家、130多家出版机构建立良好业务往来,涉及语种36个。

施战军称,2017年后,《人民文学》慢慢实现落地出版,海外出版商精选出他们想要的内容在当地出版,这改变了过去单向输出的局面,也节省了单项输出过程中所动用的财力和人力,如今中国文学传播已经步入到从“走出去”到“融进来”的阶段。(完)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