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清明的雨,离人的泪!清明时节怀念父亲的殷殷教诲

发布时间:2022-04-02 16:43:5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廖毅文 | 责任编辑:姜一平

时光流转,岁月沧桑。今年是父亲离世后的第五个清明。春分之后,我隔三差五地梦见父亲。这促使我下定决心,清明节期间要回老家去,给父亲扫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克服新冠疫情防控带来的不便,冒着纷飞的春雨,辗转千里赶回了老家。

三月的风,吹绿了春天的原野,呈现出一派“姹紫嫣红翠满目,烟波浩渺莺相随”的盎然景象,但连绵不绝的阴雨,使天空中依然被一股湿冷笼罩着,透着沉沉的寒意。但当我来到父亲的墓前时,雨停了,雾散了,太阳出来了。我想,这是冥冥之中父亲在暗示我,他知道我来了。

我静静地伫立在父亲的墓前,凉风吹拂着我的头发,拽动着我的衣襟,也牵引出我的思忆。我仿佛看到父亲正在默默地注视着我,谛听着我的倾诉,与我促膝交谈。

人的记忆,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有些往事,你以为淡忘了,其实它一直封存在你的记忆深处。也许在某一刻,一个熟悉的梦,一样旧时的物品,或者是一句耳熟的话语,就能让你的回忆倒流。上世纪60、70年代,一场政治运动席卷全国,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我就读的中学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常停课闹革命。看到无书可读的我,父亲很着急,担心我虚度光阴,总是从为数不多的工资中挤出些钱来,让我去购买课外读物,丰富知识。当时,我跑得最勤的就是新华书店,以至于同售货员也慢慢熟悉起来了,经常能从她那里得到该书店出售新书的名录,像《红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秦牧的《艺海拾贝》及《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就是在那个阶段我开始喜欢上了阅读。

除了读书,父亲还注重从多方面培养我的综合素质。有一年暑期,父亲在外婆家养病,为了让我尽早地了解社会,锻炼我的独立办事能力,父亲竟让当时刚满11岁的我,只身一人去县城给他领工资。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从大人那里问清乘车路线后,便出发了。先是乘汽车,后又转火车,辗转30多里,竟然安全地将父亲的工资如数领回。我告诉父亲,一路上,我把工资袋用油纸包得整整齐齐,再用棉绳缠得结结实实,一直拽在手上,路上有很多人问我:“小伢子,你手里拿的什么?”因害怕钱被人抢走,我便灵机一动说“拿的是块肥皂。”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父亲听到这些时,除了对我的胆大心细流露出信任的目光外,还对我的机智给予了赞许。

小时候,父亲常对我们说,人的一生,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最后拼的就是人品。聪明的人,或许可以凭借智慧赢得一时,但如果他的人品不好,就不会得到人们持久的信赖与支持,即使成功也不会长久。而人品好的人,虽然短期看可能会吃点亏,但从长远看,总是能够凭借好的人品,赢得人心,更容易获得人们的信赖与帮助。因为人品好的人,从来不会辜负别人。父亲还意味深长地用家乡的古老传说来鞭挞我,让我从小树立法治意识,做守法公民。他说,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在离家不远的府河岸边,住着一户寡妇人家。寡妇育有一子,其母对他娇生惯养,万般宠爱。起初,此子一见人家的东西就往家里搬,其母不仅不制止,还对此行为加以赞赏。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子一天天长大,偷东西的恶习逐步养成,胆子也越来越大,后来竟偷到官府衙门里了,结果被判处死刑。临刑前,他请求母亲见他一面。母子相见,儿子只是说:“妈,我还想最后吃你一口奶!”说时迟,那时快,儿子竟扑在母亲怀中,一口将其母的奶头咬掉。当地人为了警示后人,将原寡妇住居地更名为“护子潭”,一直沿袭至今。从此,遵纪守法和“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种子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幼小的心里。后来,我逐梦军营,献身使命,这个古老的故事始终伴随着我,无论是在顺境中还是在逆境中,也无论是在基层单位还是在总部机关,我都坚守做人的本分,两袖清风,不贪不占,不是我该得的,坚决不要。特别是在后来军队面临的众所周知的复杂环境中,能够头脑清醒,坦然自若,坚守自律,不逾矩,不能不说,父亲对我的早期教育,是有远见卓识的。

父亲教育我们做人要低调内敛,与人为善,但也不能毫无原则,逆来顺受,活得没有尊严。遇到邪恶势力,要敢于“路见不平一声吼”。“文革”中,母亲因公与领导产生矛盾,被穿了“小鞋”,被借机安排住进了学习班,而且一“学”就是十几天。当时,我还在读高中,看到母亲久未回家,二话不说,当即去找到了那位领导,义正言辞地与他理论了一番,痛斥了他的这种整人行为。最后,他理屈词穷,不得不解除了对我母亲的“学习班”。现在看来,那位领导还是“坏人中的好人”,比起我后来在工作中遇见的那些个坏蛋,真是“小巫见大巫”。也许从那时起,就在我的血性中种下了不畏强权,不信邪、不怕鬼的种子。

父亲不仅对我们进行言传身教,还教导我们要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养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与曲直,鉴别忠奸与真伪。“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北宋文学家苏洵的《辩奸论》中有些段落,我至今还能倒背如流。他说,我们对事物可以通过一些变化的征兆加以推论,然而对人之事,疏阔难知,变化莫测,即使是贤能之士,也未必能够看得准,看得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因为“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因此,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显得尤为重要。在人生道路上,我遇到过不少形形色色的人,也受到过很多的诱惑,但都能坚守底线,不闯红线,以“道不同不相为谋”和“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作为交友的准则。现在来看,莫不与父亲是我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老师有关。

1977年9月,从“文革”浩劫中走出来的中国,开始了全面的正本清源,拔乱反正,中央决定恢复因受“文革”冲击而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教育部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为百废待兴的中国选拔人才。当时,我作为知青,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父亲知道即将恢复高考的消息后,马上联系到我,鼓励我认真复习功课,积极报考,并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为我购买了一整套“高考自学丛书”。我清楚地记得当时那套丛书价格是30多元,差不多占用了父亲月工资的一半,在当年这绝对是一笔“巨款”。首次高考,我因填报志愿过高而失利落选,父亲丝毫没有责怪我,而是鼓励我继续复读,还给我讲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开导我要不惧挫折,继续努力。后来,我参军入伍,虽然与高考擦肩而过,但对学习我始终不敢懈怠。在连队紧张的工作训练之余,我废寝忘食地学习钻研,终于在入伍后的第二年考上了军事院校,提了干,入了党,在人民军队大熔炉里一步步成长进步。

父亲病危期间,他知道这次要走了,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对我们的教诲也没有停止。弥留之际,亲友们围站在他的病床前,他吃力地睁开眼晴,用尽全身力气伸出手来,抓住我的手说:你今后只要有条件,就要对有困难的亲友多加帮助,不图回报,生活中不要把金钱和物质看得太重。父亲一生清贫,却始终不忘关心他人,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希望自己的子女坦荡做人,宽以待人。父亲的话,听起来很平淡,却似雷霆万钧,给我以巨大的情感冲击力,让我为之震撼,也让我记忆深刻。此刻,我伫立在他的墓前,依然心潮激荡。

有人说,父亲的德行是儿子最好的遗产。还有人说,父亲是良言,让儿女做出正确的选择。父亲又是蜡烛,默默地奉献自己,照亮了我们的前程。父亲的爱如大海,深沉而宽广,有时它像白酒,辛辣而热烈,让人醉在其中;有时它像咖啡,苦涩而醇香,容易让人为之振奋;有时它像清茶,平淡而亲切,让人自然清新;有时它又像篝火,给人以温暖,却又令人生畏。我的父亲,他虽然平凡,但他倾尽所能给予我们的爱,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和人生支点。

往事如烟,挥之不去。岁月无痕,其情亦牵。可能回忆越是美好,心绪愈是苍凉,所以才有了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千里遗坟,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千古名句。曾经以为来日方长,亲人总在翘首以盼,相逢近在咫尺;没想到命运无常,可能只是一个转身,就天人永隔在无涯。就像捷克文学家米兰•昆德拉说过:“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我们都不擅长诀别。”

起风了,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天空的云层也愈来愈浓厚,我依然留连在父亲的墓前,舍不得离开,仿佛还有很多话要说,但心却空落得像一片飘零的树叶。多少次我在梦中看见父亲挺拔的背影,想抓住他的手,不让他离去,可总也抓不住。如今,我真实地站在他的面前,也还是见不到他。我知道,他真的走了,离我们远去了。有人说,时间能忘记伤痛,但时间留给人们的只有伤痛吗?或许,每年我除了回来为他扫墓,感念生育之恩,缅怀音容笑貌,倾诉对他的思念外,通过对血缘亲情的延伸,慎终追远,表达对历史的敬意,对山川故土的热爱,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在追思怀念中受到洗礼,在思考感悟中得到启迪,进而更加珍惜生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是对九泉之下的父亲最好的告慰。

苍天有情化作雨,青冢无言有灵犀。当我刚离开父亲的墓地,天空竟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滴、一串串地掉落在地上。这晶莹剔透、温润如玉的雨滴,如丝如缕,如泣如诉,宛如离人深沉而又感伤的泪珠。

别了,我的父亲,我还会回来。(廖毅文)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