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行走田野几十年(文艺创作谈)

发布时间:2021-12-24 15:06:18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潘鲁生 | 责任编辑:姜一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2月24日   第 07 版)

社会主义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文艺具有人民性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立场。作为一名民间文艺的研究者、创作者和民间文艺保护实践的工作者,对文艺人民性的感受尤为深刻。可以说,人民就是多姿多彩、如遍野山花般烂漫的文艺的创造者,是文艺创造性、生命力的来源,是我们传承发展、创作实践的目标和归宿。

近期,我们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一项民间艺术的主题展览,展览的名称是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与实践创作的核心主题和传统——“到民间去”,就是从书斋走向广阔的民间,从文献走向火热的生活,从作品走向一个个民间文艺的创造者。作为这一理念的践行者,在田野行走几十年,我收获了大量民间文艺的一手文献、一线体验,收集整理了一系列可能稍纵即逝的民间文艺档案。它们是民族民间文化生活的活态存录,记录和述说着民族民间文化的情与理、智慧和热情、生命力和创造力。我想通过展览的形式,让更多青少年认识和感受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也唤起老一辈的乡愁记忆和情感共鸣,以这样共同参与的文化交流方式书写和传播人民的史诗。我计划在这次展览后,将最富有文化价值的民间文艺藏品捐献给国家,我们的研究、创作、展览和传播都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我希望把几十年耕耘的成果奉献给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这是对文艺创作规律的深刻阐释。我们从事民间文艺研究与创作,灵感和启示即来自人民的文艺,它带给我丰沛的生活滋养,有情感的温度,有精神的力度,有现实生活里坚韧而又热情的态度,使我的创作不会为了形式而形式、为了新颖而新颖,而是以自己的生活、情感、艺术体验去汲取融会,然后再进行创作。在这次民间文艺主题展中,也将展出我在民间绘画、民间工艺等基础上创作的美术作品和艺术衍生品,这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实践,也是文化的寻根之旅。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是我们文化艺术创作的核心命题,人民的文艺就是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我们“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我们在持续推进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研究与创作的同时,也致力于以有形的、直观的、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展示中国生活、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近年来,在几十年民间文艺收藏的基础上,我们编纂出版了《中国民艺馆》丛书,产生了积极反响,已输出韩语、波兰语、英语版权。那些民间年画、绣屏、油灯、泥玩具是民族民间的文化创造,它们是生活历史的积淀,是民族集体智慧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它们静默无声,又有千言万语,诉说着永恒的情谊和闪光的精神,是民族之美的生动呈现。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波澜壮阔,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培根铸魂的文化使命,我们要把握好、践行好,坚持人民的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