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烽火漫道:走进中共准旗工委纪念馆 | 德厚流光准格尔红色纪行

发布时间:2025-09-03 10:40:1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曹川川 | 责任编辑:张静

内蒙古准格尔旗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这里的自然风光壮美辽阔,人文底蕴深厚多彩,更承载着光荣悠久的红色历史,涌现出无数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跟随《德厚流光·准格尔红色纪行》的脚步,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感受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信仰铸就的不朽传奇。

在内蒙古准格尔旗的西部,四道柳川的风裹挟着历史的厚重,拂过张家阳坡的黄土。这里是中共准旗工委纪念馆,是张明烈士的故居所在地,更是抗战时期连接陕甘宁边区与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红色枢纽”,这里承载着一段用忠诚与牺牲写就的交通线传奇。

中共准旗工委纪念馆坐落于准格尔旗纳日松镇敖劳不拉村的张家阳坡,为保护张明烈士故居修建而成。推开纪念馆大门,一组按真人比例塑造的圆雕瞬间将我们带回战火纷飞的年代:背着小药箱、化名“王福才”的准旗工委主要负责人王光先,提着颜料包、以画匠身份为掩护的郝文广,手握扁担、化身货郎“白怀玉”的李怀勤,还有身着布衣、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革命青年张明。每一座塑像背后,都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地下工作往事。

回溯这段历史,离不开那个风雨如晦的节点。七七事变后,黄河以北沦陷,准格尔旗成为国共日三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为打通被阻隔的根据地联系,中共准旗工委在四道柳川设立7处联络点,建成了陕甘宁边区通往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站,一条“红色交通线”就此诞生。

在张明故居的羊圈旁,一块展板静静讲述着羊圈地窖里的秘密:抗战时期,张明一家几乎举家投身地下工作。郝文广、王光先等干部有时隐蔽在羊圈地窖中,张明的母亲和妹妹负责站岗放哨,张明弟、张明狮放羊望风,甚至让干部翻穿羊皮袄混入羊群躲避搜查;张岐和张明则跑交通、搞宣传。

沿着纪念馆的展线前行,一段关于“货郎”李怀勤的故事格外动人。1939年李怀勤化名白怀玉,以货郎身份为掩护,在四道柳川护送抗战军政人员、传递机密文件。李怀勤与郝文广、王光先在头道柳秘密播种下革命的种子,栽下一棵杏树作为永恒的纪念。直到三十四年后的1983年,他参加党史座谈会时,这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才得以重见天日。

在四道柳川和暖水川的两川交汇处,一块“四道柳川地下交通站纪念碑”静静矗立着。据考证,当年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人员前往延安,有两条关键路线,四道柳川交通站便是其中之一。"白天在车马大店休整,晚上由交通员护送前往下一站,一站接一站,把同志安全送到陕甘宁边区。"当时国民政府驻神山的准格尔旗官府,每年为每处交通站拨付口粮;中共准旗工委则负责统筹管理、安排交通员护送,这里也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生动见证。

“七一”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当天,纪念馆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纪念活动:基层党员代表在烈士浮雕前行肃穆礼,重温入党誓词,聆听张明烈士掩护游击队转移时壮烈牺牲的故事。“张明同志年轻就为革命献出生命,我们要把这份精神传给下一代。”一位有着54年党龄的老党员感慨,如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正是当年革命者用生命铺就的“希望之路”的延续。

那些曾在黑暗中点亮的马灯、隐秘穿梭的身影、永不褪色的信仰,早已融入准格尔旗这片土地的血脉。


出品人:高岸明

总监制:王晓辉

总策划:韩燕 薛立胜

制片人:裴永耀 蔚力

策划:任艳华  王水泉  张芃芃

监制:王水泉  周勋  张芃芃  郑伟

导演:郑伟 龚小磊

主持人:赵起超

制片:蒋陈南杰

摄像:李春浩 刘逸轩

航拍:蒋陈南杰

跟机:王俊胜

剪辑:顾钧予 刘泽敖 王肇鹏

调色:刘逸轩

混音:康凯

视觉:郑伟 王瑞娜  李晶  王冠初 遇翔

推文:张芃芃 曹川川 郭佳欣(实习)

协制:郝芹 李蕾 海兰 杨刚 高宗煜

推广:孟超 李昭 姜壹平 苏向东 丁素云 王雁青 葛蕾 秦金月 张静

制片顾问:孟宪宇 许浩成

专家顾问:聂鹏举 杨玉铭 韩仲成

本期推文作者:曹川川

节目承制:上海共同映画文化有限公司

出品方:

中共准格尔旗委员会宣传部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中国网文化发展中心

准格尔旗融媒体中心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