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曾远卓:游走于“文明”与“民族”之间——再读谭中《中国文明观》

发布时间:2025-09-01 14:07: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曾远卓 | 责任编辑:秦金月

编者按:《中国文明观》是由朝华出版社于2024年出版的学术著作,作者谭中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和当代发展道路进行了概括性阐述和解读,不仅对历史事件和文化思潮进行了细致梳理,更包含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碰撞与对比的新锐学术观点。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曾远卓为该书写下书评《游走于“文明”与“民族”之间——再读谭中<中国文明观>》,中国网文化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游走于“文明”与“民族”之间

——再读谭中《中国文明观》

《中国文明观》是当代著名汉学家谭中(1929-)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和当代发展道路的概括性阐述和解读,不仅对历史事件和文化思潮进行了细致梳理,更包含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碰撞与对比的新锐学术观点。该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历史通论,而是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而来。近些年,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然而多数仍停留在史料考证、制度演变的研究框架之中,少有学者跳出“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范式去重新理解中国的历史逻辑。而谭中先生则不同,他长期致力于中印比较与跨文化研究,更敏锐地意识到:将“中国”这个现代语境中的概念放进西方民族国家的模具里有削足适履之嫌,我们需要看到一个以文明为核心、以文化为纽带的共同体传统。这使得该书在一众历史读物中显得突出,它是一部关于中国的文明史书写,也是一次史学论述范式的革新。它围绕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全球化浪潮波谲云诡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经验?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跳出“民族国家”的窠臼,把中国放入一个“文明国家”的框架中去理解。

《中国文明观》英文版于2018年出版,中文版于2023年出版,记述了关于中国思想文明史的最新思考,是对西方汉学界部分观点的一次有力批判。该书是对费正清等持“中国中心论”学者的回应,认为中国文明精神遭到误读,导致了“中国威胁论”等偏见的产生。该书强调,中国历史并非单一民族征服其他民族的故事,而是一个文明共同体在不断融合、吸纳与再生的过程中延续下来的。孔孟的仁义之道、儒释道的交汇融合、不同族群在迁徙中共存,这些都构成了这种文明的底色。谭中先生由此提出“文明国”这一概念,并把它与西方近代以来的“民族国”模式加以对比。后者依赖语言、血统和领土意识的强化,前者则依赖文化的韧性与兼容。这样的对照不但打破了中国“自我中心、封闭保守”的刻板印象,也提醒我们,世界历史并不只有欧洲民族国家这一条发展路径。

谭中先生早年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印文化交流、佛教文化传播和中国历史文化。他一贯认为,中印关系的核心在于文化认同而非血统或种族。谭中强调佛教作为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认为佛教促进了两国文明的长期互动,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却融入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此外,谭中还关注现代中印外交关系,主张通过重温两国的历史交流来促进友好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他更加关注全球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文化交流互鉴增进国家间的理解与合作,缓和政治局势。

我读这本书时,最打动我的地方正是视野的开阔。谭中并不满足于在史料中考证细节,而是希望通过一个更立体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描绘中国与世界文明互动的关系。尤其是他对中印两大古文明的研究与比较让我意识到,不同文明完全可以在各自的历史轨迹中取长补短、找到延续的力量,而不应刚愎自用或妄自菲薄。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启发:理想的文明状态不在于高举自身,而在于对外开放与包容。

不过,所有宏大的历史理论都难免带有某种理想化的影子。“文明国”与“民族国”的二分法固然在观念层面锐利而有启发性,但若将之套用于现实则难免显得过于齐整。真实的历史图景并不服从于清晰的边界,它常常在矛盾与张力之间震荡。中国文明确实展现出高度的包容与融合,但民族意识的潜流也从未彻底消隐。例如宋代因外患而激发的华夷之辩,清代西南与西北的频繁叛乱,都像和弦中的杂音,提醒我们文明共同体的旋律并非全然和谐。若把中国叙述为一个历来没有民族主义、只有文明意识的共同体,可能会一定程度上遮蔽其复杂性。换句话说,“文明国”与“民族国”的对立,与其说是对现实的描述,不如说是一种理想化的范式、一面启发性的镜子,无法取代那由矛盾、缝隙与暧昧构成的“真实”。

因为文明从来不是悬浮于现实之上的形而上构想,真正驱动社会走向的,还有更为具体的经济与政治因素。一个王朝的稳定与否,不只取决于其文明叙事的包容力,还取决于财政能否支撑疆域的运作、军事实力能否抵御外患、社会结构能否缓解内部的不平等。一个共同体若缺乏稳固的财政、均衡的社会结构,再高远的文明理想也会显得脆弱。宋代的“华夷之辩”其实折射的是边防与经济的双重困境,明代西南与东北的反叛也与统治机制的失衡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人不能空谈文明的理想而忽视温饱与秩序的现实,关于“文明国”的构想如果不与经济政治的条件结合,就可能只是一幅蓝图。

尽管如此,《中国文明观》无疑是近年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在学术上有独特贡献,也为公众提供了一种不同的阅读中国文明的方式。作者在史料和考古学的铺陈上颇为用力,也尝试与当代西方学界进行对话与辩论。对我来说,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并不是获得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学会以更开阔的眼光去理解文明。谭中提醒我们,文明的持续力来自它对多样性的接纳。今天,当全球化遇到瓶颈,不同文明之间的摩擦与误解层出不穷时,这种提醒显得格外重要。它让我们看到,理解文明不能只依赖政治与权力的逻辑,更需要从文化与精神的层面去寻找共同点。总而言之,它不是一本艰深的学术著作,但也不是通俗的历史读物,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它会让你意识到,那些看似熟悉的历史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谭中先生用“文明”的视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希望我们透过它继续观察与思考、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史。

 

书评作者介绍:

曾远卓,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亚非语言文学,关注东亚与印度之间现代文学文化交流,特别是泰戈尔诗学在中日两国的传播、接受与流变。本科及研究生期间曾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取得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论文等荣誉,于伦敦大学学院研习西方文论,并发表研究文章。现阶段致力于探索文学作为文化与政治的纽带在全球南方主体性和东亚社群现代性建构中的作用,期望通过深入的跨学科研究,为亚非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贡献。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