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国内外专家学者在京共议“博物馆功能创新”

发布时间:2024-11-28 14:28:1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秦金月 | 责任编辑:张静

中国网北京11月28日讯(记者 秦金月)11月26日下午,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科技创新与自然科学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本年度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共同主办,国家自然博物馆承办。

此次论坛以“博物馆功能创新”为主题。“本次论坛从完善藏品体系、发挥教育功能、强化科研支撑、增进国际合作、推动文创研发、构建数字生态等方面探讨自然科学博物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多维度的分析与讨论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伍建民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自然科学博物馆同时承担着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职能,要切实推进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两翼齐飞”,打造科普品牌,盘活馆藏资源,拓宽传播渠道;关注科学前沿,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爱好,以及爱国奉献、矢志创新的理想信念;为公众搭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平台,增强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实现全民科学素质的显著提升,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植土壤、夯实根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在题为《自然博物馆的功能和未来形态》的主旨演讲中表示,未来的博物馆不仅要考虑收藏、展陈、教育和研究等功能,也要加强社交功能。更好结合数字化、互联网化、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技术,做好博物馆服务的产品化和营销,更好地惠及更多人群。

德国奥芬巴赫设计学院校长、森根堡自然博物馆原馆长布丽吉特·弗兰曾在题为《未来的博物馆》中认为,未来博物馆应更多以研究为导向进行策展。以她在2022年策划的“啊哈?!研究实验室”的项目为例,设计了一个开放的动手空间,供博物馆游客与科学家及科研问题建立联系。

在高峰论坛环节,与会嘉宾就博物馆功能创新展开了思想碰撞。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认为,人工智能浪潮对博物馆的影响是深远的,目前的博物馆与公众的互动是单向传输,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普及,博物馆无论在研究,还是科普、与观众交互方面都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国家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张玉光则强调了科研在博物馆功能中的重要地位。“博物馆的科研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不同,更多的是服务于展览,围绕展品进行研究并开展相关的科学普及。”张玉光表示,正在建设中的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未来不仅会在专业学科方面进行深耕,还会融合教育、心理、展陈等多种学科,挖掘博物馆的更多功能性。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博物馆首席科学家孟庆金在题为《科学研究:自然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主旨演讲中表示,没有研究作支撑,博物馆其他功能的发展将受到极大影响。他进一步指出,“以藏品收藏为基础,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融合有效社会资源,搭建开放共享的研究平台,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将成为中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顾问尼古拉·克莱顿在题为《聪明又奇异的鸟类--从剑桥大学到伦敦自然博物馆》的主旨演讲中介绍了她通过一系列富有想象力的实验,研究证明了鸦科动物(白嘴鸦、渡鸦、寒鸦和松鸦)的成员能够规划未来、反思过去,克莱顿还与幼儿和类人猿打交道,最终发现鸟类、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智力是独立进化的。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助理多姆尼克·维克多·瓦松伽在题为《自然和文化遗产研究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中讲述了作为爬虫专家,他如何运用专业科学,深挖科研与现实的关系。一方面展示了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阐释了做好自然和文化遗产研究,对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自然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万士林在闭幕致辞中表示,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展示人类文明成果、传播科学精神、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场所,本身与科技创新紧密相连,更要在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激发民众创新思维、涵养社会创新生态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当天的论坛中,主办方还发布了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展品征集公告,特面向全社会征集古生物、地质、动物、水生生物、古人类、生态、植物、中医药、人体、微生物等学科类的大型、稀有、独特、珍稀展品。号召社会公众和组织机构积极关注藏品征集,希望百姓人家的藏品和广阔天地的自然遗存都能走进博物馆。截至今年年底,馆藏总量将突破43万件。与此同时,国家自然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已于今年9月份正式立项、动工,在建设中要瞄准“国际一流、中国特色、大国风范”的目标,预计2029年10月试运行。

在论坛上,还向为国家自然博物馆捐赠标本的社会公众及组织机构颁发了荣誉证书,未来国家自然博物馆将妥善保藏、及时展出,讲好标本的科学知识和背后故事,更好地发挥这些标本的科研、科普价值。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