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7月27日讯 (记者 苏向东)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当地时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中国首都北京也成为世界上拥有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
中轴线——北京的“龙脉”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雏形是元大都纵贯宫城中央的都城轴线。它象征着“居中而知,以中为尊”的传统文化理念,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700多年历史层级累积,成为北京千年古都的文化脊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的北京中轴线,贯穿老城南北,发挥着北京城市骨架的统领作用,链接着多片历史精华区、多处历史遗产,构成了古都文化的天然谱系,集中彰显了首都文化自信。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盛赞它是“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的负责人,清华大学教授、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参与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全过程。他在接受中国网专访时说,通过北京中轴线,可以看到中国人心目中理想城市的面貌。在中国人的心中,城市不仅是居民居住与商业活动的地方,更是“秩序”的体现,是“天下”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中强调天的秩序对人的影响,认为应“顺天命”,要把天的秩序通过礼制落到人间。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记录下来的周代的都城格局“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在元大都当中体现出来,而北京中轴线正是能够很好地表达中华文明多元精神特质与追求的物质见证。
吕舟认为,中国几千年来城市发展、文明发展的过程,在封建制度最后的成熟时期落到了北京,所有的审美、观念、城市建设的经验叠加在一起就是北京,而北京中轴线就是北京的浓缩。
以实践而言,中轴线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基准线,是全城左右对称布局的重要依据。以政治而言,中轴线是封建时代“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集中体现者,在这里几乎集中部署了以故宫太和殿为象征的,全城最高等级的建筑群。以文化而言,中轴线是中国古人北极崇拜的集中体现,在天以紫微垣为中心,在地则以紫禁城为中心,形成皇城、内城、外城层层拱卫之势。以艺术而言,中轴线是中国古代规划建设艺术的集大成者,体现了帝都建设的最高艺术成就。
“龙”,是封建帝王的专属标识。中轴线上的建筑物中,无不以“龙”作为重要的标识。中轴线堪称名副其实的北京“龙脉”。
仍在延伸——内涵丰富的文化之轴
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包括遗产区和缓冲区两部分,其中遗产区串起了万宁桥、景山、太庙、天安门、正阳门等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世界文化遗产——天坛、故宫,以及大运河的一部分;缓冲区涉及514处各级文物,几乎涵盖北京老城内所有历史街区和文物古建。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指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都、传统的城市中轴线,从元代、明代、清代,一直得到不断地加强。
北京中轴线是通过道路、传统建筑、风景园林,以及老百姓生活的区域共同组成,并且随着不同区域有主题的变化。比如东边从永定门到天桥这1500米长,两侧是祭祀建筑(天坛、先农坛),所以留下了300万平方米的高水平的绿化。这些松柏形成一个历史城市里面大面积的生态景观。
从天桥到正阳门,这一段是非常繁华的商业街区,是北京三大商业中心之一,留下商品经济的这样的一些景观,比如鲜鱼口、大栅栏、前门大街。
再过去,正阳门到午门这一段就是政治中心。无论是过去的太庙、社稷坛,今天的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毛主席纪念堂,形成了一个非常集中的以政治为主题的氛围。
据单霁翔介绍,从故宫午门到景山北门,这是大型的文化设施,包括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登上景山万春亭,可以俯瞰北京城的全貌。从景山北门往北到钟鼓楼,这1500米呈现的是社会景象,西面是什刹海、后海、积水潭,东面是元代以来形成的传统街巷格局,南北锣鼓巷地区,呈现的是有烟火气的社会生活面貌。
“在这个长达7.8公里的空间里,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丰富的文化景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这就是北京的中轴线,形成的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
单霁翔说:“当然这中轴线还在延伸,北边延伸到奥林匹克公园,南面延伸到新建的大兴国际机场,形成了80多公里的,一直在不断地生长的一条中轴线。中轴线不是古代的,而是现代的,还要走向未来的。”
融入时代——向世界讲述“何以中国”
聚焦这条“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北京市从2011年启动了申遗工作;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北京市成立中轴线申遗保护专项工作组,全面启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2022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获通过,国家文物局研究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遗项目。这些年来,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牵引,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相继启动,大批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强化。古都之脊重振,北京老城复兴。如今,这条诉说着700多年时光故事的古都之脊,正串联起一颗颗历史文化明珠,以庄重壮美的姿态,为世人铺展开一幅千年古都的城市新画卷。
“对我们来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人类文明的故事。”吕舟说,北京中轴线是非常好的载体,以其历史融入当代的鲜活生命力,向世界讲述一个“何以中国”的故事。
通过中轴线及北京老城环境的整治提升,中轴线变成串联起北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相互关联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的线索。
“申遗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文化遗产能在融入今天公众生活的同时,健康地走向未来。”单霁翔说。
如火的七月,正值暑期的北京成了国内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在“网红打卡地”鼓楼、故宫博物院留一张纪念照、在前门大栅栏品尝地道的京味儿小吃、在天坛公园感受昔日的皇家祭坛盛况……移步换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行走在这条中轴龙脊之上,感受北京城厚重灿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新时代首都所散发的无限活力。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