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以文兴业 推动工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6-27 16:31:3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姜海伦 | 责任编辑:姜一平

编者按:工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工业文化驶入发展快车道,在有效盘活资源、赋能实体经济、传承弘扬工业精神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国家工业遗产认定为抓手,扎实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业文化建设情况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推动工业文化繁荣发展?本文围绕工业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进行阐述。

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宝藏。工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协作更加有力,社会活力不断迸发,推动工业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有效盘活资源,工业文化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国家工业遗产认定为抓手,扎实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2017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认定五批共194项国家工业遗产,抢救性地保护了一批重要工业遗产,打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庚续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目前,已有170余项国家工业遗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化利用,通过建设工业博物馆、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矿山公园或遗址公园等方式,将工业遗产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思政教育、研学实践、创新创业基地、影视基地、城市综合体、开放空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等,较好地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更新发展,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在管理运营方面,超九成国家工业遗产为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管理,项目单位主动将工业遗产与服务型制造、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打造文化传承载体,探索出一条传承工业风貌、留下城市记忆、推动城市存量空间更新改造的新模式,让曾经的工业“老面孔”变身城市“新地标”,工业遗产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赋能实体经济,文化软实力构筑高质量发展硬支撑。近年来,各地结合资源特色和历史传承,创新活化利用模式,打造文化地标,以文化振兴带动城市振兴、区域经济新发展。如青岛利用啤酒产业特色、重庆利用重钢遗址打造工业博物馆,提升城市品牌;上海以工业旅游串起上海工业文明之珠、上海杨浦滨江地区从“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北京利用冬奥会赋能首钢工业遗存,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成为城区新活力增长点。

不少地方积极引导企业将工业文化融入管理创新的各环节,充分挖掘文化要素对品牌建设、品质提升、提质增效的潜力,实施文化+产品系列行动,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如浙江紧盯高端装备制造业前段的工业设计,兼顾智能制造设计、商业设计等各类设计产业,打造余杭工业设计小镇,推动制造业由“制造”向“创造”升级。又如福建保护传承铁观音茶文化,丰富产品的文化基因,打造形成以“安溪铁观音”公共品牌为核心,八马、日春等企业品牌为支撑的品牌族群,推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不断跃升。

传承弘扬精神,充分发挥载体平台功能作用。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工业研学基地是工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建党精神及精神谱系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各地日益重视工业遗存遗迹等文化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加强遗产研究阐释、创新文化价值传播,深入梳理党领导下新中国工业化不同时期孕育形成的工业精神。如广东、广西开展工业精神和制度文化成果搜集整理工作,重点梳理工业价值观、工业精神、企业文化和经营哲学等,挖掘其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宣传推广体现新发展理念、彰显新时代特色的典型案例,建立起地区资源库。

各地加快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各类载体平台功能作用,将新时代中国工业精神转化为大众易接受的文化情感表达,并推动其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追崇。如四川发挥“两弹城”、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等各类展馆作用,传承弘扬四川工业承载的峥嵘岁月与时代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又如陕西依托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建设成的国家级航天精神文化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工业文化素养提升。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工业文化繁荣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立足实际,统筹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工业遗产管理、工业博物馆体系建设,更好发挥工业文化在高质量发展中的赋能作用,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以文化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为引领,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挖掘一批见证工业历史、传承民族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的工业遗产,充分展示新中国工业发展成就,更好服务全民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旅游等需求。发挥行业协会、智库、第三方机构作用,系统总结航空航天、5G、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成功实践,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工业精神,构建中国工业精神谱系,进一步振奋工业战线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以文惠民,开拓文化消费新空间,提供更多高品质工业文化产品和服务。支持各类工业文化资源社会化利用,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业文化精品。鼓励创作工业题材的文化作品,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工业故事、典型人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满足并引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

以文兴业,促进工业文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新时代企业形象提升行动,推出一批代表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的标杆企业。支持各行业企业开展工业文化赋能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实施区域(城市)产业名片打造计划,打造5G、“中国重装”、中国高铁等“国家名片”,培育创造新的增长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能。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姜海伦)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