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中国的传统技艺如满天繁星。在时间长河中,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大漆”,一种以天然生漆为基本饰料的传统非遗技艺,是一种珍稀天然涂料,素有“百里千刀一斤漆”之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漆髹饰,用漆漆物,谓之“髹”;“饰”则寓为“纹饰”之意。
从2018年开始,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非遗文化+”实践团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吴钧脱胎漆器技能大师工作室,用漆艺挖掘传统底蕴,用漆艺讲好中国故事,记录每一件精心雕饰的漆器在手艺人中传承、坚守与创新。
追寻非遗足迹•走进非遗漆艺传承人
宜春历史悠久、山川秀美、风灵神秀,美不胜数的山歌、戏曲、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项目犹如一个个文化精灵镶嵌于赣中大地。走进吴钧脱胎漆器技能大师工作室,我们认识了非遗漆艺传承人——吴钧老师。吴老师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漆专委副主任,全国漆艺传承发展联盟副主席陈天灨大师。他个人也是江西省宜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创作的漆画多次荣获市、省级以上奖;制作脱胎漆器,获得多项国家级专利。
走进工作室一股雅香若有若无萦绕身旁,漆艺作品满目琳琅,手镯质地温润,首饰盒闪光发亮,茶台古朴典雅。坚牢于质,光彩于文,滴漆入土,千年不朽,即使不描、不刻、不画,也可将变幻多彩的纹理深藏于大漆之中。
探索非遗文化•追溯文明之独特魅力
在工作室的实践中,漆器需要上几十道漆,每一件漆器制品都要经过漫长时光的洗礼,制作过程甚至以年计算,团队对生产工序和技艺的创新与改革:擦青工艺。传统抛光技术中采用的是揩青技艺,它工序复杂、时间长,创新后的擦青工序,简易便捷、提高效率、光泽度强、呈现效果好,且该项目已申请擦青工艺实用新型专利。
漆艺经过涂灰、裱布、髹漆、装饰、抛光每道工序都需要重复百次,每次都要耐心打磨,半年甚至几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在团队静下心来认真练习每一道工序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时光变得慢下来,大漆的美一点点展现出来,感悟到大漆技艺古老的魅力;在团队钻研漆艺技艺时,用手感受中国历史的温度,用技艺承续着中国文化的质感,用心体会着非遗传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经验的积累、技艺的提升、艺道的坚守。
共话非遗漆艺•担当非遗传承之重任
实践活动过程中,团队成员们经常会在一起分享自己学习的感受,活动气氛十分活跃。
团队陶怡玲同学分享道:“2023年是建团100周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立志用脚步寻觅非遗文化,用眼睛发现非遗精神,用内心感应非遗魅力,努力肩负起非遗传承使命,用自己的知识为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杨凌同学说:“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冲击,漆艺虽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保护,但大漆工艺仍然面临人才断层、技艺失传的危机。或许人们对古老文化的忘却在所难免,但我们仍能看到像吴钧老师这样无数位非遗匠人的指尖,在讲述着动人传神的东方美”。
杨钰菲同学说:“8000年的历史传承,大漆以其含蓄深沉、大气包容的质感,尽显东方美的神韵!非遗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传播手段,我们可以巧妙利用像漆艺这样的非遗,述说时代故事,传递难忘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各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大学生们利用专业所学,结合当地实际,推动“非遗文化+”的常态化发展,激发非遗文化传播的新活力,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