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文创产品如何破解同质化问题

发布时间:2023-04-19 09:51:21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金鑫 | 责任编辑:郑伟

随着文旅市场的强劲复苏,近期,作为景区标配的文创产品也迎来了消费热潮。

优秀的文创产品是广大人民群众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打造旅游消费新领域、传播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文旅融合背景下,景区文创产品不但是景区营收增长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景区品牌、价值和口碑的最佳途径之一。

然而,随着文创产品覆盖各类景区,同质化问题也引发了不少担忧。2022年,《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53.6%的受访青年觉得文创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不少网友吐槽“各地纪念品长得都一样”“文创最缺的就是‘创’”“有的文创是同一张脸,有的文创只是换了一张脸”。以文创雪糕为例,当年横空出世,的确圈了一大波“粉丝”,不仅在网上引发刷屏,还吸引了广大游客到景区拍照打卡。然而,随着文创雪糕席卷各大景区,游客逐渐发现,雪糕只是变个形状,价格却翻了几倍,他们的态度也开始从追捧、盛赞转向吐槽、不满。

旅行,本是换个地方体验另一种风景和生活,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和美好,如果去哪都一样,那为什么还要去呢?换句话说,如果辗转到相隔百里、千里的不同景区,看到的都是相似的景、相似的物、相似的文创产品,各种同款商品映入眼帘,旅游的体验感势必会大打折扣。

景区文创产品同质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逐利,不管哪个景区,你卖我也卖,什么好卖就卖什么,你做一把扇子,我也做一把扇子,你做一支笔,我也做一支笔。究其深层原因,文创产品开发成本高、设计周期长,而一旦出现爆款产品,很容易被一窝蜂地复制模仿等,都会打击相关各方投入研发的积极性。

尽管如此,从长远看,开发有创意和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将会极大提高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如今,游客缺的不是消费能力,而是消费欲望,多数游客都愿意为优质文创产品买单,为自己留一份文化记忆,把景区文化、博物馆文化带回家,或为亲朋好友带一份别样的礼物。

近年来,多地涌现出不少备受追捧的文创产品。前有陕西历史博物馆根据馆藏文物唐仕女俑打造的文博IP形象“唐妞”,迅速“出圈”,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形象代言人。后有河南博物院推出“考古盲盒”,把青铜器、元宝、铜佛、铜鉴、银牌等“微缩文物”藏进土中,让游客手拿“洛阳铲”,当一回考古专家,沉浸式体验考古的成就感,感受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些文创都曾引发打卡热潮。

“唐妞”和“考古盲盒”之所以能“出圈”,进而“凭一己之力”带火一座博物馆、一座城市,带火一个专业、一段历史,一方面是以文化为核心,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另一方面是以创意为灵魂,融合当下流行的元素,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化IP,即便被模仿,也很难被超越。

因此,想要破解文创产品同质化问题,必须明白,“文”是核心、“创”是灵魂,文创产品要出彩,需要从差异化、品质化、个性化等多角度着力。文化是千年文明的凝聚,文创是千年文明的再生。打造优质文创产品,首先要立足本地,梳理文化资源,做好文化分析,提炼出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这是一个景区、城市的文创产品让人眼前一亮的关键;其次要在文创产品的创意上下功夫,避免“抄作业”“吃剩饭”,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守正创新,打造颜值与内涵并存的文创精品。景区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让人流连忘返,不仅能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给游客带来快乐舒适的旅游体验,还能持续挖掘景区的发展潜力。

文创产品对于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这要求我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保护为先,合理利用文物文化资源,开发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

如今,相关各方已经积极行动起来,通过举办文创大会、文创产品大赛、文创作品展等,展示文创产业的新亮点、新成绩、新趋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创产品供给侧品质提升激活高品质文旅消费,让创意点亮美好生活;通过举办文创研发培训,推动文化创意与科学技术融合发展,形成敢为人先、自由创造的价值导向和发展环境,凝聚创新力量、提升创意理念、提高创意设计水平,为文创产业培养一批新的种子人才;通过出台相关文件,有序开展文化IP开发授权,成立文创开发专职部门,统筹推进文创空间建设,健全规范文创收入管理。文创产品同质化问题有望得到较好破解。

(作者:金鑫,系齐齐哈尔大学副教授)

《光明日报》(2023年04月19日13版)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