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4月7日讯(记者 和海佳)中国方印起源于我国殷商时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将金石、雕刻和书法相结合,传递出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历史絮语,被视为代表权威诚信的图腾象征。
今年适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和财富,中国篆刻在今时今日依然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富有东方韵味的名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拓出国际舞台发展的新视野。著名篆刻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骆芃芃日前接受采访表示,近年来,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国篆刻艺术犹如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将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元素输送至世界各地,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与风采。
印记时代发展,文脉赓续相传。骆芃芃从1980年起开启篆刻创作事业,长期致力于中国篆刻的传承保护与中外交流。“篆刻历史悠久,它曾经所具备的部分社会文化功能今天已不复存在,所以要拓展篆刻新的生存发展空间。”骆芃芃进一步认为,篆刻艺术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的精神色彩,推动中国方印“入古出新”逐渐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与此同时要增强篆刻艺术人才的教育培养,更好地保障中国篆刻生生不息、传承延续。
中国篆刻匠心独运 向国际展现非遗技艺
1980年冬天,骆芃芃通过篆刻专业考试进入北京荣宝斋,踏上篆刻艺术道路。在大师云集的荣宝斋,骆芃芃得到多位老先生的指点和培养,与此同时她沉淀内心,钻研技艺,印章创作炉火纯青,还主持和编辑了百部篆刻书法专业书籍,艺术造诣日益精湛,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篆刻艺术家。2005年,骆芃芃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此后在我国第一家以篆刻艺术研究和创作为核心的院体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开展教学与创作,先后组织建立中国首个篆刻艺术专业硕士、博士点。
治印是以刀为笔、以石为纸的艺术创作,骆芃芃描绘着石上行刀时的创作体验:“篆刻时,刻刀触碰石头,产生不同的线条质感和风格,一起一伏一顿一挫里充满了生命的脉动。印文凸出称朱文印,字体凹入叫白文印,虚实和谐,对应中国哲学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
2008年,是骆芃芃难忘的一年。这一年,北京奥运会会徽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印”。同年9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将“中国篆刻”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向联合国申报,骆芃芃担任申报项目负责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篆刻”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篆刻艺术迈出国门,犹如“玉树临风”一般,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治印数十载,骆芃芃深感触动:“中国篆刻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落了户’,全球文化视野中有了它的‘户口’,这为中国篆刻的传承、保护及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也丰富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篆刻,虽然过程辛苦,但是很值得。”骆芃芃表示,她在中国篆刻海外推广上的步伐从未止步。2014年10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多语种图书首发式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首发式上鲜明的篆刻主题标识大印——“治国理政”,作者正是骆芃芃。2019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习近平谈“一带一路”》英、法文版首发式上,由骆芃芃篆刻的主题标识大印——“一带一路”再次亮相在世人面前。
拉近中外交流距离 中国印架起民心相通桥梁
中国篆刻是以石料为载体,以汉字为表象,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传统艺术。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和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被形容为“方寸之间的大千世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国篆刻是中华文明的印证与瑰宝,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一部分,书写了民心相通的生动注脚。
伴随中国文化“走出去”热潮,骆芃芃在海外曾多次推出篆刻艺术展,让更多观众走近“中国印”:2006年赴意大利都灵举办“中国印文化艺术主题展”, 2012年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中国印的世界——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2015年在日本东京举办“中国印的世界·东京巡礼——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事实证明,艺术共鸣无国界,艺术感染力彼此相通。
经过一场场的艺术展览和设计制作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印标识,骆芃芃体会到,中国非遗博大精深,想要使其在国际领域增加接受度,首先要了解和尊重他国的文化与人文历史,更重要的是建立双方国家文化的互动和互鉴。
文化交流以相互尊重了解为基础,骆芃芃思考着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篆刻艺术的认知和感受方式。对此,骆芃芃颇具感触:“首先我们要尊重对方国家的文化,在沟通方面运用一些办法,比如我在英国办个展时,镌刻并书写了牛顿和莎士比亚的名言,英国观众发现他们先贤们的句子能用中国印的形式来表现,这样一下便拉近了大家的距离。”
篆刻技艺迸发新机 人才培育传承非遗薪火
提及篆刻,不少人想到“盖章”这一实用印记。然而,在这方寸之石上凝聚了字法、章法、刀法的精髓,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人文情志。除却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之外,篆刻还发挥着社会文化功能,一直伴随并影响着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哪一种艺术经过三千多年一直被人们追捧和关注?其实,篆刻与中国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正因为这一点它才能够走到今天。”在骆芃芃看来,篆刻艺术从古至今,实用性和艺术性始终共生共存,但跟随时代变迁,其实用性逐渐减退,部分社会文化功能也不复存在,在新时代背景下古老的篆刻艺术需要拓宽其生存发展空间。
近年来,骆芃芃不断探索通过创新构思把中国篆刻与现代设计艺术相结合,将篆刻印在茶壶、酒具、瓷器、服饰、邮票等物品上,运用新颖的表现形式推动中国印从艺术欣赏领域融入现代生活。
写意无穷趣,方寸有乾坤。为何历经千年,印章时至今日依然让人乐此不疲?“因为文化基因,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一个重要代表,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如今喜爱篆刻的人来自各行各业,这个群体越来越多元化,大家对篆刻这门艺术的认知也明显提升。”骆芃芃诠释这份“热爱”背后的文化根基。
篆刻艺术不仅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文脉,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征,它如何在新时代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是当前必须直面的课题。2007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关怀和支持下,骆芃芃申报了我国第一个篆刻艺术硕士点,2015年又设立中国首个篆刻艺术博士点。
“根本的发展还是要有传承人,增强篆刻艺术人才的教育培养,才能使中国篆刻更好地传承延续。”骆芃芃提出,篆刻应设置专业学科,把篆刻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体系之内,构建科学的长远教学规划,“篆刻艺术有独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比如古文字学、印章鉴定学、印谱文献学、印章材料学等,涉及渊博的学问值得去学习研究。”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