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从全球视野重新观照齐鲁文化

发布时间:2022-04-19 14:09:59 | 来源:齐鲁晚报 | 作者:刘雨涵 | 责任编辑:苏向东

  再现诸子百家风采

诞生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昔日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于此纵横捭阖、奔走穿梭、参政议政、弘扬思想、争鸣学说。稷下学宫创造了当时众多的世界纪录——学者最多的机构、著述最丰的学术、学风最纯的时代、历时最久的学院。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展开的。稷下学宫的荣辱兴衰,折射出中国先秦思想史的发展与融合。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总撰稿、总制片人李九红认为,稷下学宫是一座集合众多戏剧性元素与历史悬疑的巨大舞台,非常适合用纪录片的形式加以展现。在这里可以领略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风采,探寻中国思想文化源头。

该片历时15年的创意论证,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组织山东大学历史系、儒学高等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和纪录片创作人员,研究讨论该片的风格走向、讲述方式、内容涵盖、表现手法等相关议题,以确保学术水准的严谨、历史判断的科学和文化含量的厚重。《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先后六易其稿,经过三年多的筹备、拍摄和制作,最终得以呈现在观众面前。

节目组沿着1943年出土的“稷下”明代石碑回溯历史,在春秋战国800年的历史长河中撷取150年的稷下学宫历程,回望2300多年前的中国文化和思想源头。全片以稷下学宫的发展阶段为主线索,通过战国时期5个关键历史拐点、多位主要君主和稷下学士,打造成5集剧情类纪录片。每集分别以一位历史当事人为叙述主视角展开,将符号化的历史人物变成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将已消逝于历史之中的稷下学宫重现为触手可及的真实存在。

在力图复原稷下学宫的同时,纪录片还尽可能挖掘分析其背后的历史秘密与故事,展现历史人物不为人所知的真实形象,真正走进这座与西方雅典学派同时期的学术高地。纪录片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视角切入,努力做到故事化表述、风格化展示、当代化表达,探寻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源头,追溯中国现代文化的优秀内容传承,挖掘其对世界文明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作为该片的总顾问之一,山东师范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王志民表示,《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选题精、定性准、站位高、水准高。“聚焦学术界所关注的重大攻关课题,既有历史眼光,又着眼长远,充分阐释了稷下学宫在教育、政治和世界文明史上的作用、影响。从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国文化史的历史大视野,梳理了从诸子百家到秦汉大一统的思想发展历程。通过意向表达,将诸子百家的思想形象化,见微知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艺术表达直抵内心

稷下学宫此前是一段静静锁在历史中的记忆以及一段与受众无交集的尘封故事,如何让今天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接受,抓住眼球再直抵内心,这是李九红和她的团队要解决的难题。由于年代久远,如今与稷下学宫相关的历史遗迹已经少之又少,而且文物遗存少、实拍外景少。同时,其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涵盖内容广、历史空白点与细节争议多,这些因素造成了稷下学宫的纪录片题材虽然精彩但十分难做。李九红的经验告诉她,要把这样一个如今已几乎无迹可寻的“古物”做成观众容易接受的影视作品,单纯用撰写史学论文或传统专题片的思路来创作是很困难的。“仅仅拘泥于史料记载,或仅仅讲述史学界有定论的内容,片子会因缺乏故事性与细节而变成一篇严谨有余、可看性不足的学术论文。”

根据题材的特殊性,节目确立了基本的创作原则:史料有明确记载的桥段与内容,一字不改,全盘搬演;史学界不存在争议的定论,照章引用;史料无明确记载、史学界又存在多种意见的桥段与内容,优先选取有利于加强片子故事性与可看性的观点与“可能”,并利用专家访谈与解说词点明此段落的“推测成分”与“推测理由”。

李九红表示,“任何一部抵达观众内心的作品,必须找到有效的讲述方法。”《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将史料分析与历史推理相结合,使用3D特技、手绘动画、再现拍摄等技术手段,对历史人物命运与稷下学宫发展进程展开叙述与探讨,利用影视语言与学术推想,让观众感受历史的魅力与岁月的变迁。故事里有爱与背叛,有宏大的战役与失败的对抗,有或疯狂,或残暴,或英明的统治者,有衔命而出的诸子百家,共同汇聚成人类文明的道道霞光。

尽显古朴质感的画面色调,叙述镜头、情感镜头、环境空镜、采访镜头等拍摄方式的组合运用,营造了历史的代入感与现实感,并增强了鲜活度与可信度。纪录片中演员们传神而立体的表演,塑造出一个个具有魅力的历史人物,并凸显出全片的戏剧性和冲突性,有别于一般的纪录片和电视剧。片中还大量使用三分之一剪辑法对画面素材进行重新拼接,快速有力的镜头使得全片整体风格富有力量与灵动,还原历史但又不流于冗余。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唐锡光表示,纪录片首先弥补了山东对齐文化、鲁文化宣传不平衡的问题,并从全球视野重新观照定位齐鲁文化,以历史人物为创作结构,突破了传统制作范式,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新探索。该片在镜头语言、旁白叙述、专家解读等方面都做到了细腻的极致美学。

填补文化传播空白

纪录片通过5集的体量,全景式再现稷下学宫在教育、政治和世界文明史上的作用、影响;从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国文化史的历史大视野,梳理从诸子百家到秦汉大一统的思想发展历程。在稷下学宫兴盛时期,几乎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会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其中包括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慎到、鲁仲连、荀子等。它输送百家争鸣的思想,形成不少成语典故和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它所传达的文明起源、辩证精神、天人关系、人格养成、和而不同、经世致用等文化精髓,生生不息地滋养着齐鲁大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特征,是中国人的“精神宫殿”。“前空往劫,后绝来尘”,梁启超曾经用这8个字来概括稷下学宫这一“历史绝唱”。山东艺术学院影视创意与研究中心主任牛光夏认为,稷下学者们的思想是华夏文明的精神根基所在,创作这样一部纪录片对讲好山东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齐鲁文化非常有价值、有必要。

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马兵表示,在推动传统文化“两创”实践中,核心之一就是如何接通历史与当下。“《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忠于史实,充分吸纳学术研究成果,展示了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人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在时代下的选择、命运、心态,突出百家争鸣的盛事,呈现出那个时期思想的自由与激荡,凸显了儒学在整个齐鲁和中华文明中的核心意义,为年轻观众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华文化历史结构和脉络的窗口。”

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原主任张闻兵认为,《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展示了山东本土媒体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填补了山东省在齐文化领域历史纪录片的空白,该片对宣传山东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用纪录片的独特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出一幅百家争鸣的壮阔画卷,注重故事叙述的新探索、话语表达的新路径、受众接受的新视角。作为“国家相册”的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用艺术影像填补了历史文化传播的空白,为人们了解那段历史、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份教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张磊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需要具体内容来充实,在将历史性、学术性的齐鲁文化转换成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内容方面,该片做了很好的探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齐鲁文化的创新。

历史文化纪录片《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于4月17日起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该片首次以剧情类纪录片语言描绘了稷下学宫150年的历史画卷。《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通过孟子、淳于髡、邹衍、慎到、韩非、李斯、荀子、叔孙通等思想家的故事,串联起宏大的历史架构,在全球视野下展现齐鲁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贡献,展现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气度和胸襟。该片以严谨的学术水准、科学的历史判断和厚重的文化含量,获得业内专家及观众的高度评价。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