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世界遗产如何在大众传播里“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1-10-13 08:37:19 | 来源:澎湃新闻 | 作者:高丹 | 责任编辑:苏向东

从单霁翔带领的“布鞋男团”到《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创新表达,再到温情蕴藉的纪录片《中国节日》;从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受网友热捧,再到逛博物馆成为中国社会“新风尚”……中国古代珍贵的文化遗产正在以一种更年轻化的形态重新活跃起来。澎湃新闻获悉,由中国文物学会、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等主办的“世界遗产的大众传播专项研讨会”近日在京举办。此次研讨会主题为“遗产走进生活遗产传承文明”。

文化遗产传播:注重内容、形式、创意、价值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介绍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传播历程,他从一部1957年拍摄的定陵发掘纪录片谈起,他介绍,当时拍摄这个纪录片是非常艰难的,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系拍摄,后来这个片子在国内成为非常有影响的节目,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世界遗产的传播应该从半个多世纪以前就开始起步了。这是非常典型的案例,是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的。

“第二个案例,是在‘文革’期间,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制作了马王堆古墓发掘记这个节目,也是在世界电影史上非常有影响的案例。到了80年代,真正的世界遗产传播开始启动。1987年,中国第一批世界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在这一年,著名的美国广播公司等世界级的大传媒开始做世界遗产传播类的节目,例如,英国著名的巨石阵,埃及图坦卡蒙法老为代表的一些世界遗产。后来我们在各个遗产地,包括我在良渚参与策划,除了举办展览以外,也拍摄了一些视频,像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等等,都采用了一些类似于故事片的形式。”高蒙河谈道。 

定陵图片来源:网络

“最近20年,我们开始进行直播,形式在不断创新。2002年央视对埃及金字塔考古活动进行了直播,我们购买了他们的版权,之后我国对国内考古类的、遗产地类的考古活动也进行了直播,但是开始时经验不很成熟,传播效果也不是很好,但是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世界遗产的内涵和价值。我们一些主流媒体,包括一些遗产地都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现在考古文博领域的直播非常频繁了,今年三星堆遗址考古已经做过两场了,12月份可能还要做一场。”高蒙河说。当然,无论是直播还是视频化、综艺化,如何把科学性、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结合起来,成为世界遗产的内容到价值传播要考虑的新的命题。

高蒙河及其他专家认为,首先要突出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这是联合国教科文一直强调的,它的核心就是要研究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通过“三性”构建起来才能成为世界遗产,这是学术性的专业支撑;其次,实现世界遗产的学术、文化、社会三个转换,这个方面,遗产综艺类节目做出了比较好的示范,而综艺传播遗产价值要依靠“四大天王”——即内容、形式、创意、价值。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陈昌凤建议,传播文化遗产时“希望把融合延伸到生产制作端,而不只是传播的矩阵化,目前的融合基本上到尾端,真正的融合是把前面从开头部分的生产制作都要纳入进去的。包括语态,到整个的关系的设定都应该是要从头开始,而不是到传统端。”

“另外,电视态要真正转向融合态还有很多方面要考量,因为电视态本身比起我们普通的网络态更加专业,而融合态里面,他的大众不只是观者、受众,是互动参与的,能够参与其中的,所以融合态的打造多花点力气。而一定是要碰触到算法,真正利用算法技术在整个生产到传播到运营的流程中间,深入的去发挥技术的作用,才能把融合态做强,做得更加的当代化。”

遗产地正在走进生活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7月16日在福州开幕,这是中国第二次承办世界遗产大会,7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暨文化类节目创作座谈会也在河南郑州召开。世界遗产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正在以潜移默化的力量,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国目前拥有56项世界遗产,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点状分布的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共同织就了一张熠熠生辉的世界遗产网络。我国非常重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支持文化遗产的阐释与传播。

故宫博物院作为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地,也是文化遗产大众传播的“先行者”。故宫推出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年轻观众中收获极高好评,甚至显著提升了年轻人应聘文物修复工作岗位的热情;故宫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三季《国家宝藏》,与北京卫视推出《上新了·故宫》等“文化+综艺”节目,创新连接了电视综艺、博物馆和公众,为博物馆开创了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法,吸引了新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增强了博物馆与广大民众彼此之间的联系。

《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

浙江卫视《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节目组提出“让世界遗产‘破圈出道’”的口号,通过单霁翔院长率领“布鞋男团”在12个遗产地的深度体验,与历史考古学者、遗产守护人以及当地民众和游客的趣味性互动解读,将不可移动文物中承载的厚重历史进行生动鲜活地呈现,带领公众进行了一次次世界遗产“文化之旅”。

今年,河南广播电视台创新传播手段,精心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如《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受到关注。这些节目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定程度上盘活了河南的文化资源,激发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如今,人们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开始了解和探究遗产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并纷纷来到遗产地游览观光,感受世界遗产与美好生活之间愈来愈紧密的联系,并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中。但是,与大多数仍然“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世界遗产及其尚待挖掘的文化宝藏相比,这还远远不够。因此,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弘扬与发展,需要越来越深入广泛地传播,需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和媒体融合的鲜活力量,让文化遗产真正“走出去”“活起来”,走进千家万户,感染更多公众的心灵。

教育部长江学者胡智锋谈道,世界遗产的大众传播要做到把专业内容大众化、把知识性内容生活化、把历史的古老的内容现代化、把中国的内容国际化。难度很大,但是节目组已经有了很多经验。他建议,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提升温度、提升亮度、提升活跃度、提升参与度;寻找每个遗产点和当代人更多的共情点,让遗产点更靓丽时尚,打造话题活跃度,提升节目影响力。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6届全体会议通过了《有关保护遗产地精神的魁北克宣言》,明确提出:“遗产地精神本质上是由人传播的,这种传播本身就是其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认为交互式的传播和相关社区的参与,是保护、使用、加强遗产地精神最有效的方法。传播是保持遗产地精神生命力的最好工具。”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发言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谈道,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离不开人民,更需要不断创新的传播方式,让文化自信深入每一位同胞的心灵。他认为,文化遗产的大众化传播应当以自信为根本,爱国为灵魂,国风为底色,时尚为韵味,不断推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产品和全新传播方式。

(原标题:《圆桌|世界遗产如何在大众传播里“活”起来》)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