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年轻态、时尚化 专家学者建言让世界遗产走进大众生活

发布时间:2021-10-11 09:38: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苏向东 | 责任编辑:苏向东

中国网北京10月11日讯 (记者 苏向东)以“遗产走进生活 遗产传承文明”为主题的“世界遗产的大众传播专项研讨会”1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来自文博与新闻传播领域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社会团体的专家学者,以及世界遗产地的代表们,围绕主题畅谈世界遗产大众传播的思考和建议。

传播是保持遗产地精神生命力的最好工具。此次研讨会的核心话题,就是探索中华文明传播内容与方式的更多可能。

中国目前拥有56项世界遗产,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大地上,点状分布的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共同织就了一张熠熠生辉的世界遗产网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支持文化遗产的阐释与传播。

从万里布鞋团走进世界遗产,助力世界遗产“活起来”,到《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创新表达让“中国节日”火遍全网、走向世界;从一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受网友热捧,再到逛博物馆成为中国社会“新风尚”……在中华民族日益复兴、文化自信愈加勃发的当下,一系列内容精彩、形式多样、创新十足的各类文化遗产传播方式日益得到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发自内心的喜爱和亲近。

与会专家表示,《国家宝藏》《传承者》《遇见天坛》《最美中轴线》《万里走单骑》等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文化节目,提升了观众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遗产地游览观光,了解探究遗产的价值和文化内涵,感受世界遗产与美好生活间愈来愈紧密的联系,并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中。然而,与大多数仍然“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世界遗产及其尚待挖掘的文化宝藏相比,这些成绩还远远不够。

专家们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弘扬与发展,需要更加深入广泛地传播,需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和媒体融合的力量,让文化遗产真正“走出去”“活起来”,走进千家万户,感染更多公众的心灵。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在介绍《世界遗产的传播价值》时表示,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通过融媒体的新方法,让专家参与文化综艺节目创新了世界遗产价值的传播方式,通过学术转换、文化转换和社会转换,让世界遗产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高蒙河认为,综艺传播的核心内容是把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全面传递给当代大众,传承给下一代年轻人,同时带动遗产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福祉提高。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胡智锋指出,做好世界遗产大众传播的难点和重点,在于把专业内容大众化,知识性内容生活化,把历史的古老的内容时尚化,把中国优秀的文化国际化。如何把中国的世界遗产向全世界传播,胡智锋提出四点建议:提升遗产的温度,寻找遗产与当代人的共情,让遗产充满更多人文情怀;提升遗产的亮度,使遗产更靓丽更时尚;打造更多遗产话题,提升大众参与遗产保护的活跃度;提升各个年龄段人员的参与度,吸引大众走进遗产地,了解世界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让世界遗产融入当代人的生活。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表示,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离不开人民,更需要不断创新的传播方式,让文化自信深入每一位同胞的心灵。文化遗产的大众化传播应当以自信为根本,爱国为灵魂,国风为底色,时尚为韵味,不断推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产品和全新传播方式。单霁翔提出,要通过电视片、纪录片、综艺片、融媒体产品等多种形式,让文化遗产变得更为“平易近人”,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让人们爱上文化遗产、汲取精神力量。通过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实现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既有辉煌的过去,有尊严的现在,也能在创新中走向未来。

此次“世界遗产的大众传播专项研讨会”由中国文物学会、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浙江广电集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主办。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