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9月17日讯 9月16日,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北京市文物工程质量监督站、北京艺术博物馆承办的万寿寺修缮工地开放日活动在北京万寿寺内举行。
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选址在长河北岸、广源闸西侧,经清代皇室多次扩建,成为皇家祝寿场所。现存的万寿寺是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建筑格局分为中、东、西三路,因其具有深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享有“京西小故宫”的美誉,并于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3月15日,万寿寺修缮工程全面启动,修缮总建筑面积10689平方米,是继1893年慈禧皇太后六旬庆典修缮之后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整体保护修缮工程。
在开放日活动前,北京艺术博物馆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网上招募观众,得到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参观名额很快报满。在活动现场,50余名观众以及近20家媒体记者作为万寿寺修缮工地开放日活动的首批观摩体验者,走进工地现场,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演示,了解修缮背景意义,近距离观摩体验传统古建筑修缮技艺。
万寿寺修缮工地开放日活动在京举行(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践行文物保护理念,保留原汁原味的文物古建
万寿寺于清代康熙至光绪年间共经历过四次大规模重修与扩建,目前进行的是万寿寺建寺以来的第五次大型修缮。修缮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修缮范围是中、西路建筑,第二期正在修缮东路现存10座古建筑。
本次修缮过程严格贯彻文物保护原则,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保护理念,做到最小干预,尽最大可能保留原有建筑历史信息,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参建单位根据国家文物局及北京市文物局关于万寿寺修缮工程的批复文件,参考历史相关记载、结合工程方案,在保证结构安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构件的使用,实事求是进行施工修缮。万寿寺作为皇家祝寿礼佛之地,建筑规格高,在装饰细节上也有更高要求。例如向观众展示的万寿寺第一期工程主殿椽头彩画贴金箔复原工艺成果,是用98%库金制作的金箔装饰彩画,能够增加建筑的辉煌效果。椽头彩画贴金共有9道工序,包括拍谱子、沥粉、涂底色、呛粉、扫粉、包黄胶、打金胶、贴金、走金等,广泛用于宫廷、庙宇的贴饰。
万寿寺修缮工地开放日活动在京举行(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增强社会参与度,将宣传教育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
为充分展示万寿寺及其修缮工程的过程与结果,本次工地开放日活动分为展示讲解、现场观摩及实际体验三个部分。展示讲解重点围绕万寿寺修缮阶段性成果展开。现场观摩内容为万寿寺东路修缮过程中涉及到的“钉麻揪”等工艺操作。钉麻揪主要用于古建筑墙体的施工,即把制好的麻揪以梅花状相互错开钉入墙面砖缝内,在抹灰过程中将麻分成圆形掺在灰中,以提高抹灰层韧度和连接性能,避免墙灰脱落空鼓,起到固定墙体的作用。其中观众亲手操作体验了麻揪制作过程,即以苘麻(qǐng má)缠绕竹钉制成麻揪。通过实践,各个家庭和媒体记者在了解麻揪工艺本身之余,也能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古建复杂而精巧的工艺,以及工艺背后所凝结的匠心智慧。
公共参观体验活动是体现文物价值的一个独特视角,在视工程具体情况并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施工现场由原有的独立封闭式状态变为开放浸入式场景,让公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能体验,有利于提升公众的古建知识水平和文物保护意识。此次修缮工地开放活动也是北京市文物工程质量监督站在完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方面的积极探索,今后该站也将以工地开放为契机,不断创新工作模式,进一步运用好公众参与的有效手段,丰富多渠道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以期提高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
万寿寺修缮工地开放日活动在京举行(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积极用好各类资源,推动实现文物活化利用
通过现场活动交流,公众了解文物工程的操作工艺、构件名称、制作方法等,实现了充分发掘和利用在工程施工阶段展现文物的独特价值。在修缮完成后,基于积累下来的工程资料,辅以多媒体渠道与科技手段,万寿寺文物保护技艺的传承与现代文物保护的故事将以更生动的形式向大众讲述。
万寿寺是大运河文化带北京段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皇家寺院,成为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名副其实的“关键节点”。本次修缮工程总体进展顺利,不仅使万寿寺恢复了皇家寺宇的历史面貌,也扩大了北京艺术博物馆展陈开放面积。随着修缮工程的结束和博物馆的重新开放,万寿寺将融入南长河下游景观,建设水岸呼应的大运河古都文化集中展示带,重现乾隆时期“水上御道”历史风貌。依托万寿寺,北京艺术博物馆将讲好万寿寺修缮背后的文物保护故事,以创建“一馆一品牌”为目标,不断拓展文物活起来的途径,提升文物保护利用能力,提高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水平,让文物“发光”“发声”,真正活起来。
万寿寺修缮工地对外开放是一次有益的大胆尝试。本次开放日活动向公众普及了文物保护工程的相关知识点,对于传承古建修缮技艺起到了推进作用。此外,通过观众亲自参与,切身了解文物保护工程,提升了社会和媒体对于文物保护工程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增强了公众文物保护意识。今后,北京市文物局将致力于拓宽社会互动形式和渠道,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组织观摩和现场体验等形式,让不可移动文物向社会敞开怀抱,让中华文化之精髓在这片土地上、在广大民众中得以延续和传承。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