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8月27日讯 今天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介绍文化和旅游赋能全面小康有关情况。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摄影:中国网 杨楠)
胡和平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是中国共产党向历史、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关键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局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出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兴盛、旅游持续蓬勃发展,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下面,我分三个方面介绍一下。
一是我们致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策部署,推动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工作大局,实现跨越式发展。立足自身特色,发挥“扶志”“扶智”优势,以优秀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引导群众立脱贫志,以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旅游等带动群众走致富路。比如,湖南十八洞村、贵州花茂村等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许多村民开起乡村民宿、农家乐,卖起农家饭、土特产,实现资源变资产、变收入。积极开展行业扶贫、定点扶贫,加大文化和旅游援疆、援藏工作力度,出台帮扶政策、实施帮扶项目,实现帮扶目标。比如,帮助山西静乐等地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热销商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二是我们致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神聚力。加大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力度,鼓励文艺工作者多创作、多演出、多办展,提供更多营养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食粮,让人民群众在畅享艺术大餐的同时,振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气神。比如,河北梆子《李保国》、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扶贫路上》、话剧《塞罕长歌》等,每次的演出都令人感动、催人奋进。完善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文化和旅游惠民工程,支持群众自办文化活动,保障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精神世界、实现全面发展。目前,全国共有群众文艺团体44万多个,每天都有千百万群众在城乡各地跳广场舞、搞大家唱。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丰富优秀文化产品供给,让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4436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5%。加强考古和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到博物馆看展览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许多非遗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全社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三是我们致力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动能。构建以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为主要载体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培育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群众旅游选项更加多元。比如,我们利用北京冬奥会契机,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走向冰场、走进雪场,让“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逐步成为现实。把握机构改革契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诗”和“远方”浑然一体,让人们更好领略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比如,利用革命文物、新时代红色地标等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成为许多游客参观游览必选项,2019年红色旅游人次达到14.1亿。培育繁荣有序的国内游、入境游、出境游市场,发展智慧旅游、完善旅游设施,群众享受旅行更方便更快捷、旅游体验更舒适更美好。2019年,国内旅游总人次超过60亿,入出境旅游人次近3亿,旅游总收入达6.63万亿元,综合带动作用发挥明显。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任务。奋进新时代的道路上,文化和旅游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繁荣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完善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繁荣国内旅游、入出境旅游市场,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引领旅游发展、用旅游促进文化繁荣,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开创新局面,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胡和平表示,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解决群众读书看报、看演出、看展览、参加文化活动等问题,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和旅游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加有力。颁布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省、市、县三级政府普遍制定实施标准或服务目录,明确群众文化权益保障范围。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持续实施“戏曲进乡村”、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文化惠民项目,让更多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美术馆618个、博物馆5788个、文化馆3327个、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所有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美术馆和90%以上的博物馆已经实行了免费开放,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我们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推出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文化礼堂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深受群众喜爱。
三是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我们适应群众需要,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今年春节期间,我们通过网络联动开展全国“村晚”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参与的人次达到1.24亿,使乡村小舞台变成了社会大舞台、惠民好舞台。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我们组织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大家参与都非常踊跃,参与的人次超过了1.7亿。我们广泛开展服务基层送文化活动、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内蒙古“乌兰牧骑”,数十年如一日深入牧区开展文艺演出,为广大牧民送文化、送欢乐、送服务。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活力持续迸发。我们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打造“云端博物馆”“云上村晚”等全景式数字体验平台,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我们举办了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云上采购大会,为供需双方精准对接、为社会力量深度参与搭建平台。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谢谢。
此外,胡和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到乡村旅游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考虑。
胡和平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许多乡村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方便,但这些地方也往往风光秀美、生态宜人、文化资源富集,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所以,近年来,乡村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我们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培育了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遴选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1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199个。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到了30.9亿,占国内旅游人次的一半。
我们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帮助许多农民不离土、不离乡,走上脱贫致富路。我们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1家单位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形成“景区带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帮助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摘帽。比如,我刚才提到的湖南十八洞村、贵州花茂村,另外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河北德胜村、江西神山村等,都由曾经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内蒙古阿尔山有一个林区的村民自己写了这么一副对联,对联是这么说的,“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放下斧头再也不伐木了,当起了导游,这是对旅游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动诠释。我们还组织了创意下乡活动,推出田园诗画民俗风情之旅、最美乡村生态休闲之旅等300多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辟“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开通旅游专列、开展线上线下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体验乡村旅游,让乡村成为人们一解乡愁的“栖息地”、农民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到乡村调研旅游时,有的老乡非常形象地说,“什么是小康?就是吃有肉、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让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成为旅游的从业者,也让腰包逐渐鼓起来的他们走出家门口、成为旅游体验者;不仅让乡村成为“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旅游目的地,也让乡村成为“背上行囊走四方”的旅游客源地。农民通过发展旅游、外出旅游丰富了物质生活、也丰富了精神世界,扎根乡村、振兴乡村的动力和愿望也就更加强烈了,这也体现了旅游业作为综合产业、幸福产业的优势所在。我们倡导大众旅游,就是要坚持旅游为民、旅游富民,让旅游成为小康社会的标配、美好生活的必备。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品牌为引领,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优选乡村民宿、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为抓手,实施“乡村旅游餐饮提升计划”“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计划”,推动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让乡村旅游托起百姓富裕富足的金饭碗、塑造乡村宜居宜业的新形象,用“美丽乡村”在“美丽中国”壮美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