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雪落红山5000年:考古新发现揭示中华文明曙光

发布时间:2025-02-14 17:03:28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宋玉萌 | 责任编辑:姜一平

原标题:新华走笔丨雪落红山5000年

凌晨的101国道光影闪烁,车窗外,大雪覆盖的辽西平原安详静谧。大雪是自然写给新春的信笺。

2025年春节前,公路上挤满彻夜不停的车辆和思乡急切的游子。车轮碾过冰壳的脆响惊起寒鸦,黑色翅影掠过处,忽见浑圆山丘自雪原隆起——牛河梁到了。

是了,车已路过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博物馆附近。车开到这里,我知道家已经不远了。

风卷着雪粒沿着大地丘陵间的公路游走,恍若5000年前的篝火仍在吞吐呼吸。那远处的红山遗迹,到底是物理的坐标又或是心灵的坐标?

文明的遗迹在现实中沉睡,又在时空中逐渐苏醒。

在距今约5000至5800年前的今辽西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生活着被称为“红山先民”的史前居民。红山文化因1935年在内蒙古赤峰市郊区红山后发现而得名,以红地黑彩陶器和压印之字纹陶器为显著特点,拥有大量大型打制、磨制的石农具和用于切割刮削的细石器工具。红山先民以玉为媒,构筑起迄今发现的东方最早的礼制体系。

玉猪龙、勾云佩、桂叶形双孔刀石、勾连纹的墙壁残块……这些零散的文明碎片拼凑出先民的生存图景:他们春种粟黍于台地,秋收于半坡聚落,以石犁翻开东亚最早的农耕记忆,用篝火炙烤陶罐里沸腾的氏族传承。

我国考古界曾认为,红山文化是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众多红山文化建筑遗址和墓葬遗址,发掘出大批陶塑女像、特异型式的彩陶器,以及龙形、龟形、鸟形、蝉形等玉器。这些新的发现使考古界开始重新审视、探讨红山文化的渊源和地位。

在朝阳博物馆,我曾见到过那些令世人惊叹的红山玉器。玉猪龙、玉凤、玉龟,每一件都凝聚着先民对天地万物的理解与敬畏。著名的“C形玉龙”线条流畅,造型古朴,龙身蜷曲如婴儿在母腹中的姿态,凝聚了生命的律动和古人对宇宙循环的认知。

为全面研究红山文化,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古人前赴后继。

1986年7月25日,新华社发出电讯:辽宁西部发现五千年前文化遗址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找到新的线索。当年指导牛河梁遗址发掘的我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曾说,辽西地区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他认为,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三种遗址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从这里能看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随着考古工作者对红山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在这片土地上愈发清晰。确凿而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形态就已经发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国阶段。

红山文化的发现,彻底改写了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在这里,我们找到了最早的龙图腾,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祭坛和女神庙,见证了从蒙昧走向开化的关键一跃。红山先民们用玉器与天地对话,用祭坛与神灵沟通,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这种对天地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对文明的追求,不正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吗?

红山先民早把文明守护的誓言刻进大地的肌理之中。面对这些穿越时空的密码,当代学者穷尽各种现代化手段破译时,是否仍会为先民的智慧战栗?

就在此时此刻,我问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你觉得研究保护传承文化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DeepSeek答道:文化不是化石,而是河流。保护文化不止于封存在博物馆,而要让传统智慧持续汇入现代文明长河。当纳米科学家从宋代曜变天目盏的釉彩结构中寻找光学材料灵感,当算法工程师用《周易》阴阳理论优化神经网络——这些都印证了哲学家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它永远能为人类解答“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终极命题,并在每个时代激发出新的答案。

沉思的瞬间,车已驶过大雪中的这片文明现场。现代化的考古仪器曾在这里倾听过大地心跳,我们用热成像扫描冻土,也用量子计算机破译玉器上的微痕密码。手机的AR导航界面上,已有300万年轻人在虚拟祭坛点燃电子篝火。5000年前,红山先民们与祭司共同仰望的银河,今夜正被“天眼”射电望远镜转化成数据洪流,而玉龙眼里的星光,注定要照耀新的文明征程。

如今的中华大地,中华文化研究和保护在各地焕发新生。拨开历史的迷雾,文明的密码正在加速破解。我想,这样的场景一定在哪里出现过:东方既白时,初阳把考古现场纵横的探方染成金红,穿荧光马甲的工作人员在其间穿行,那是在文明经络上巡游的星火。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是地铁吊环上复活的新石器“C形玉龙”,是3D打印的中国龙在青年掌心跳跃,更是孩子们在博物馆AR虚拟现实中触碰唐宋星图的惊呼。5000年的文明基因正在重组为新的表达形态,而我们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正在路上。(宋玉萌)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