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罕见!揭秘汉代内蒙古地区出土的两件计时器

发布时间:2025-02-11 17:08:04 | 来源:央广网 | 作者:邵玉琴 | 责任编辑:秦金月

央广网呼和浩特2月11日消息(记者 邵玉琴)人们或许好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古人究竟用什么方式计时,是圭表、漏刻、沙漏、水运浑天仪还是其他?

日前,文物专家、内蒙古文物学会副会长王大方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两件罕见的汉代计时器现珍藏于国家博物馆,这两件计时器分别为铜漏和石刻日晷。

鄂尔多斯出土的西汉青铜滴水型计时器(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1976年,内蒙古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文物站在杭锦旗阿门其日格公社,征集到一件西汉滴水形计时器。

该铜漏通体高47.9厘米,壶内深24.2厘米,直径18.7厘米,重16.5斤,容量约为6384立方厘米。在青铜器上还有两行铭文:“千章铜漏一,重卅二斤,河平二年四月造”,另外一行为“中阳铜漏”,壶底还有“千章”两字。

此外,铭文的意思是:该铜漏重32斤,于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在千章县铸造,后归属中阳县。


图为“千章铜漏铭文”(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据考证,西汉时期的一斤,等于今天的285克,即16.5斤。

王大方说,该铜漏由漏壶和漏箭两部分组成。其中漏箭部分由竹和木组成,漏箭上面标有区分昼夜的刻度。漏箭底有浮舟,可让漏箭浮在水面。该铜漏最特殊处是底部斜出的一根管子,管长约 8.2厘米,宽1.8厘米,青铜器的底座有三个蹄形足,约高8.8厘米。使用漏壶时,只要将壶内盛满水,漏箭浮于浮舟上,水就会顺着管子缓慢流出。可惜的是,这个千章铜漏的漏箭已经遗失。

“这件文物,见证了二千多年前,我国汉代政府对于北疆地区的精确管理和汉代的科学技术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王大方表示,此件铜漏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容量最大、且有明确制造年代的泄水型沉箭式漏壶。

经研究分析,该文物是汉代北疆地区的西河郡太守等重要官员使用的计时器,在全国各地极为罕见。因意义重大,经国家文物局研究决定,该文物在北京展出后由国家博物馆收藏。

无独有偶,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内蒙古托克托县云中郡古城出土了一件汉代石刻日晷,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被命名为“托克托日晷”。

汉代石刻“托克托日晷”(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北疆地区,地处阴山南北,黄河两岸。汉代时,位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汉代西河郡及呼和浩特地区的云中郡均属于边关重地,而古时对驻军和郡县的管理,需要有精确的时间观念和计时器。

据介绍,铜漏是古人在夜晚(或者阴天)使用的时钟计时仪器,我国古诗词中的“静听铜壶滴漏,夜月微残”“细听铜漏已更阑”,描写的就是铜壶滴漏夜晚计时场景。

“地上天少日晷短,日晷未移三十刻”则是描写日晷白天计时的诗句。这些诗句中的“铜壶滴漏”与“日晷”,诗中不仅生动描绘了古代计时工具的形象,也蕴含了古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铜漏和石刻日晷是精确管理北疆地区所需要的产物。”王大方说,内蒙古地区出土的汉代西河郡的铜壶滴漏与云中郡的石刻日晷,是汉朝时期对北疆地区精确管理的产物,它们集中了当时人们的智慧。这两件计时器,充分体现了汉朝管理机构在高效运转、机构调动、协调统筹、昼夜值守的管理运行机制方面的积极探索,为研究汉朝政府在北疆地区实施有效行政管理的历史以及超前的天文学方面提供了重要文物考古依据。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