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在国图开展 54种珍品亮相

发布时间:2024-09-09 20:21:0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苏向东 | 责任编辑:姜壹平

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现场。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中国网9月9日讯(记者 苏向东)揭示殷人祭祀中贡献大册仪式的“工典”卜骨、《易》《书》等5部民族元典、宋池阳郡斋刻本《山海经》、熹平石经《尚书·尧典》残石……54种75册件珍贵文物今天一一亮相“亘古巨制 煌煌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该展将于9月10日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

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15周年之际,国家图书馆联合国内8家图书馆、博物馆,粹选传世善本与出土文献,包括甲骨、简牍、石刻、善本等多种类型,聚焦典籍深刻内涵,展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等项目成果。

汉代熹平石经《尚书·尧典》残石。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本次展览重点展品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熙七年(1180)池阳郡斋刻本《山海经》、熹平石经《尚书·尧典》残石、宋嘉定十年(1217)当涂郡斋刻嘉熙四年(1240)淳祐八年(1248)十二年(1252)递修本《四书章句集注》、宋绍兴二年至三年(1132-1133)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本《资治通鉴》、宋刻本《陶靖节先生诗》,山东博物馆藏“工典”卜骨等。

典籍展分为“民族元典”“轴心时代”“中华一统”“交流互鉴”“文化高峰”五个单元。

展览第一单元“民族元典”从“五经”出发,展示《易》《书》《诗》《礼》《春秋》这5部民族元典的气势磅礴和深刻思想,再到经后世学者不断扩充形成的“十三经”,揭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规范。

商代“工典”卜骨。卜辞大意为商王占卜,贞问下一旬有无灾祸。辞末记录了四月“甲子”日要举行祭祀仪式。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该单元开篇第一件文物——山东博物馆藏“工典”卜骨十分引人瞩目。在放大的拓片左侧竖行最下方能清晰看到“工典”两个字。卜骨上“典”字的写法,上面是竹简并列成的“册”字,代表一卷书籍,下面是两只手,代表手捧大册,揭示的是供奉大策的仪式。而“工典”就是商代在祭祀时,以供奉大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这说明早在殷商时期,古代中国就已经有典籍记载朝代更迭的历史了,而甲骨文中又出现了“典”和“册”字,是出土文物和传统文献的一个相互呼应,证明了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发展,离不开文字,离不开书籍,离不开我们对书籍的守护和传承。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图为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周易九卷》,是三国魏人王弼所注并撰《略例》,体现了其试图以新的玄学代替已渐失势的汉儒经学的思想。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第二单元“轴心时代”立体呈现了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首个盛世——百家争鸣时代,有志之士们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思想并积极进行学以致用的社会实践,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激烈的交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些伟大的思想超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第三单元“中华一统”梳理了“大一统”概念的提出、深入阐释和扩充,并通过史书、舆图、地理文献等多种类型典籍阐述了政治制度、法理法令、地理空间,乃至文化教育的统一是“大一统”观念经久不衰、日久弥新的坚实基础,揭示“大一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重要文化纽带,也是中华儿女情感深处的共同追求与价值认同。

第四单元“交流互鉴”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外文化交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与兼收并蓄。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

第五单元“文化高峰”通过展示中华民族在数学、艺术、科技等不同领域创新进取、不断探索的智慧结晶,以及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承载着文人墨客风雅逸趣和精神追求的文学作品,串联起磅礴生长的中华文脉,全面呈现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现场。  摄影 中国网记者 苏向东

为全方位提升观众的观展体验,使观展过程更具趣味性,展厅内设置了多种形式的多媒体互动展项,引领观众利用新技术走进典籍的世界。展厅墙面设有纱幕氛围投影,为整个展览烘托出古典氛围;长条特型触摸屏舆图互动区,配合展品进行内容拓展展示;百部经典古今对话区,以时间线为检索方式,对百部经典内容进行展示;展柜互动透明屏可感应观众在指定点位位置自动展示《楚辞》内容,触摸屏幕还可了解更多展品信息,为观众创造独特的阅读互动方式。此外,展厅中还提供了供观众免费扫码听读的中英文语音导览,观众还可在观看珍贵古籍了解展签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扫码拓展阅读查看更多展品相关资源内容。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