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北方岩画蕴藏着哪些史前传奇?

发布时间:2024-08-08 13:50:31 | 来源:中国报道 | 作者:王哲 | 责任编辑:秦金月

“经过多年野外岩画调查,我们发现了大量珍贵的‘三皇’史前宗教岩画、史前蹴鞠岩画、祭祀火神岩画等,‘翻译’了一大批岩画故事。”长期致力于北方岩画研究的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院长周玉树教授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岩画是原始社会先民绘制或磨刻、凿刻于岩石上的图形语言,封存着远古时期的记忆,刻录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同时也留下许多重大的谜题,是文字出现之前的一部浩繁的百科全书。中国迄今已发现岩画的省份有20多个,根据绘制材料与方式有南北之分。分布在阴山、贺兰山等地的岩画作为中国北方岩画的代表,因数量巨大、分布集中、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易于观赏而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国内著名岩画专家陈兆复、盖山林、李祥石等指导下,周玉树与岩画专家吴甲才教授带领团队承担着学校人文历史与岩画艺术保护和鉴赏等教学任务,同时开展了“三皇”岩画的发现研究、新石器早中晚期岩画的分期研究,北方重要的彩陶谱系研究、火神等原始宗教归类谱系研究等工作。研究团队历经十年寒暑田野调查,在中国最早的“三皇”体系研究、中国史前蹴鞠岩画研究、中国火神岩画交流传承研究、新石器早期岩画断代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已经在国内主流期刊发表。

野外岩画调查意义深远

从中国考古学泰斗贾兰波发现上窑旧石器遗址,到考古专家杨虎、刘国祥发掘华夏第一村兴隆洼文化遗址;从日本考古者鸟居龙藏发掘红山,到梁思永20世纪50年代提出红山文化遗址概念,再到郭大顺等发掘赵宝沟、小河沿、夏家店文化遗址,西辽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已经为世人所公认。

“地下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信息是有限的,早期历史文献记载的西辽河流域史前时期资料严重缺乏。北方岩画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兆复、盖山林两位先生曾经多次讲到,岩画是记载古代不同时期人们生活、经济、信仰、传统、遭遇、心态、审美、世界观和社会活动最直接的历史资料之一,比起任何历史书籍、实物资料都要丰富得多、生动得多、形象得多,应深入实地着实全面记载下来,以利于更好保护和研究。”周玉树说。

2014年,周玉树在“中国岩画学之父”盖山林先生倡导下,在文化主管部门支持下自筹资金创办了内蒙古乃至中国北方第一家专门从事岩画研究的研究机构——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吴甲才受聘北方岩画研究所后,组织带领一支精干的田野岩画调查小组,与地方文物管理部门一道,开始野外岩画调查和复核工作。

“最初看到赤峰翁牛特岩画是我上初小放寒暑假时,我父亲赶着驴车到查干诺尔看亲戚,在路边岩石上看到似文非文似脸非脸的东西,岩画周边还有散落的陶片和五光十色的箭镞,当时也不知何物,父亲讲这是死人的东西,我们不敢触碰。”年已七旬的吴甲才向《中国报道》记者回忆自己初见岩画时的情景,“岩画此前并无人做过系统调查,在一无设备、二无资金的前提下,我自费开展岩画调查研究工作,利用8年时间跑完了赤峰地区重点岩画遗址,2008年出了一本《红山岩画》,在1万幅岩画中选出360幅登记在册,但并没有系统整理。”

2014年,在周玉树的倡导下,吴甲才开始有目的地进行系统普查准备,并围绕翁牛特对周边旗县区进行地毯式普查,共走了369座山脉,在其中84座山脉上发现了岩画群,总量个体岩画达到12400幅。

“经过碳14和彩绘染料构成检测发现,这些彩绘岩画绘画时代不同、画风迥异。例如,位于克什克腾旗万合永镇裕顺广村北白岔河西岸的岩画点,在悬崖底部、距离河床4米高的地方,立着一块长300厘米、高300厘米的立体平面玄武岩,其中64幅彩绘岩画可辨析,有人物、动物等不同形象。这处彩绘岩画是我国北方彩绘岩画中面积最大、个体符号最多的史前彩绘岩画之一。不同时期的彩绘岩画,让我们了解了古代气候、生态环境的变化,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吴甲才介绍说。

周玉树、吴甲才团队购置了8万多种各类考古、岩画、历史等图录著作,逐一按照地区类型分类,得出的结果令人吃惊,史前没有记载的宗教艺术、图形符号在岩画中大量显现出来,通过多地岩画实地调查,发现红山文化区域内的岩画形制独特、年代跨度大、岩画刻制涵盖了北方各地岩画的方法,而且有很多岩画的形制与出土的陶器纹饰、玉器造型相匹配。

“我们在分类研究中发现,掌握整座山岩画群和周边岩画群的全面清晰完整的第一手资料十分必要。”周玉树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红山文化区域形态各异的古代岩画遗存,为揭示史前社会初始形态,初始文字、宗教、美学、工艺等的产生、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周玉树、吴甲才团队对红山岩画遗存进行了全面精准调查,在田野调查基础上,组织专业人员精心绘制线描图、精准复核一线的测量数据、准确撰写配图文字,岩画形制不作解读,一切保留原生态。这些来之不易的一线基础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学术界所知的红山岩画的内容,野外岩画调查工作,受到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各旗县区文博管理部门也积极主动配合,使岩画拍照、数据采集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按照预期完成。

内蒙古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把《赤峰岩画》三卷本彩绘大型图录列入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省级项目,2023年3月15日,凝汇了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北方岩画研究所田野调查结晶的《赤峰岩画》在内蒙古首发,其中大部分资料为首次公开,为学术界深入研究北方岩画乃至早期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民族融合与迁徙、文化艺术形态的演变等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为更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红山文化区域中华早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翔实的第一手基础资料,也为文博部门全面精准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资料。

鸿德文理学院北方岩画研究所特别重视国际交流,作为世界岩画组织成员,多次应邀参加世界岩画大会,与世界岩画组织以及各国岩画专家围绕世界各地岩画保护、发现、研究进行深入而广泛的国际交流,并且翻译出版了多部国际岩画研究著作。世界岩画组织联合会执行主席罗伯特·贝德纳里克、印度岩画协会会长库玛尔以及诸多国内外中国岩画专家也都多次到访鸿德学院北方岩画研究所。

岩画中发现“三皇”图腾崇拜

“我们攀登上了一处峭壁,在山顶上惊喜地发现了这些神秘的‘三皇’岩画。”2014年,周玉树、吴甲才带领研究人员在田野调查内蒙古狼山地区数千幅史前岩画时,发现罕见的“史前‘三皇’体系岩画”,这一组图中有清晰的描绘“天皇”“人皇”“地皇”早期形象的人面像岩画,周边没有发现战争和狩猎的场面,只有和谐的体育、祭祀、庆典等内容,反映出史前时期这里可能存在较完备的宗教活动体系。

在史书记载中,中国史前时期先民的“三皇”原始宗教图腾崇拜体系具体包括天皇、人皇、地皇。司马迁的《史记》中用“古有天皇、泰皇(人皇)、地皇,唯泰皇为尊”记述了“三皇”信仰的存在。

“北至西伯利亚、东到黑龙江流域、西至贺兰山、南到连云港都有‘三皇’岩画的存在。”周玉树表示,从内蒙古格尔敖包沟和默勒赫提沟到宁夏贺兰山,从乌海市与鄂尔多斯市交界处桌子山岩画区到赤峰地区,周玉树、吴甲才带领的岩画考察团队发现了大量珍贵的“三皇”早期形象的人面像岩画、史前蹴鞠岩画、祭祀火神的岩画等。

在多年研究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大麦地岩画、红山岩画,综合对陶器、玉器等的研究,又对“三皇”图像分布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周玉树表示,从考古气候学来看,新石器时期的内蒙古区域,尤其是辽河地区,气候宜人、雨水充沛、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文明有长足发展,生产工具、技术也有极大提高,社会文明迅速发展对于早期宗教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中国的辽河一带和黄河上游这一线大约在北纬四十度左右。这两个地区有一些共同地形地貌特点:高山、大河、沙漠、草原。人们在高山、大河、沙漠、草原面前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与无力,从而产生思考:世界上一定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人和万物,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宗教。”周玉树认为,“三皇”原始宗教可能主要源于内蒙古区域,而赤峰地区可能是“三皇”图腾崇拜体系的发源地。

岩画中蕴含最古老文字?

文字是人类用于记录语言、传播文化、扩大交际、促进思维的符号,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在此之前,中国有没有系统的文字?周玉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刻在岩石上的岩画文字——“岩文”与在陶器中发现的大量初始文字符号——“陶文”。“象形文字一般具有4个特点:符号的抽象性、符号的大量重复使用、文字组合形成一篇文章、广泛流传。按照这些标准来判断,中国史前时期的岩画中很多已经具备了文字的功能。”周玉树表示。

2018年,周玉树、吴甲才带领团队对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哈腾套海苏木阿贵沟进行岩画考察时,挖掘出一个洞穴,发现了一个石枕,这个石枕表面刻有一个十字符号与两个弓箭。经过北京大学对其刻槽内花粉样本进行碳14测试,测试结果为12000—10500年。周玉树认为这可能是中国目前有时间断代的、最古老的文字符号。

周玉树、吴甲才团队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高日苏大黑山发现了一些绘有原始文字符号的岩画。这些岩画经过考证距今6500—5000年,属红山文化时期。周玉树、吴甲才认为红山文化晚期的陶器符号、岩画符号都已具备了文字的功能。

“自从有了原始宗教信仰和祭祀制度,人类通过贡献祭品、舞蹈、吟诉等各种方式与神灵沟通,人和神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为了把这种复杂的感受、情景记述下来,教育并影响后人,便逐步形成了文字……”周玉树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对红山文化时期的岩画符号进行释读与深入研究,目前已“翻译”出190多篇。在黄河上游、中上游的岩画中,“翻译”了60多篇。

“红山文化时期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已经非常广泛,在赤峰市松山区康家湾子发现的岩画的‘三观论’,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南沟52号墓出土的陶器记录的‘雷电劈死青年记’,其表述的系统性与严密性同1500年以后的甲骨文相比并不逊色。”周玉树说。

但如何精确判断这些历经漫长岁月的古老岩画的创作时期,迄今为止仍然是一个待解难题。周玉树介绍,通过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学习,他们正采用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微腐蚀断代分析法,通过对岩石的细小颗粒进行观察、分析和计算,推断出岩石在自然界中的腐蚀程度从而达到断代目的,辅以其他方法进行岩画的断代研究,与微腐蚀断代分析法得出的结果进行比对、印证,以解开这些岩画的精确年龄等谜团。

“岩画对于助力中华文明溯源与探寻早期文明化进程,研究最早宗教与文字的形成、演变、传承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团队会继续努力,也希望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支持与帮助。”周玉树说。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