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一次诗意的生命回溯 《昔日来信:沈从文精选集》出版

发布时间:2023-06-08 16:50:0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闻 | 责任编辑:苏向东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闪亮且不可忽视的作家,是享誉文坛的大家,是湘西的“代言人”,长久以来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印象中的从文先生总是温润儒雅,如他的学生汪曾祺所言那般,“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

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作品被译为英语、日语、俄语等四十多种语言出版,并于1988年一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但却在同年不幸与世长辞。

今年正值沈从文离世35载,华景时代特别推出《昔日来信:沈从文精选集》一书,并特别绘制“1934年沈从文湘行水路图”以示纪念。

本书根据《沈从文全集》编选,沈从文家人亲自授权,精选《湘行书简》《湘行散记》《凤凰往事》等经典中的30篇佳作,收录8幅珍贵的作者手迹。从桃源、凤凰到昆明、青岛,从所念之人到所生长的地方,基本涵盖沈从文生命中重要的代表性名篇。

1934年,沈从文因母亲病重,重返阔别多年的湘西。他乘车从湖南常德到桃源后,转为乘船逆沅江而上。船沿水路且行且泊,过柳林岔、鸭窠围、泸溪……最后经浦市上岸,又坐轿子才抵达凤凰。行前沈从文曾与新婚的妻子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讲述沿途的所见所闻。

伴着轻晃的船只,冬日清脆的流水声,他以有情的眼光打量一切,一面行水,一面将思念和令人惊奇的光景声色化为一封封书信,寄给远方的妻子。

他这一路上写的信、画的画,组成了幸存至今的《湘行书简》,其中暗含着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密码。这些记录的点滴,都是真情的流露,情绪充沛、言辞坦荡优美,这种即将消失的抒情方式,成为了现代人内心的向往和慰藉。

沈从文生长在湘西,湘西是沈从文的成长经历、思想来源和文学梦开始的地方。这块无比淳朴的、满溢生命力的土地,也是因为沈从文的书写得以被世人记忆在心。借由《湘行书简》的素材,沈从文创作出了散文名作《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描摹风光、讲述民俗的游记,单从篇目名即可看出,它的重心在于写人,写那个年代湘西社会中的那群会寻快乐的乡下人,写出的是个体或群体的形貌。在这些平凡卑微的人物身上,寄寓了作者深至的爱与思考。

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老伴》一篇,文中揭秘了《边城》里翠翠的原型人物。“老伴”是沈从文当年在泸溪县从军时极要好的朋友“傩右”,他们在县城街上闲逛时,傩右看中了一个绒线铺的女孩子“翠翠”,他赌咒说,将来当了上尉副官要回来讨她做媳妇。这次还乡,沈从文惊讶地发现傩右真的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那女孩子名叫‘翠翠’,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脱胎而来。”

《湘行散记》是一组充满温情的散文,沈从文以细腻温婉的笔触,以还乡的见闻和行动为叙写线索,勾勒了那个年代故乡的山水风情、地域文化和历历往事,成为诗意湘西的经典。读者可以尽情跟随沈从文先生的文字,走入昔日山水间,从微小的人事里发现温暖与可爱之处。

沈从文的一生颇为传奇,他从湘西一路走来,小学毕业后即投身行伍,随地方军队浪迹于湘黔川边境。1923年他远离家乡闯荡北京,1924年正式开始了写作生涯。1929年后他转移到上海,大量写作的同时,开始在吴淞中国公学教书,后陆续曾在青岛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1949年后从文学写作转向了历史文物研究。

沈从文真正进行文学创作的时间是他的前半生,从1924年至1949年的25年左右。于沈从文而言,1934年的返乡之旅,是一次意味深远的人生回溯。

因而《昔日来信》的末辑收录了沈从文对家乡、亲人以及对漂泊他乡时所生发的感悟与思考,呈现真实的湘西之旅与人生的回望之旅相互碰撞交融的奇妙映照,让人在现实与想象、历史与未来之间穿梭。

翻阅《昔日来信》,宛如收到多年前的沈从文寄来的信,听他讲讲那“学不尽的人生”,让人从中体味到生命中珍贵的所在,于平淡琐屑的日常里发掘生活的诗意。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