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众行者远,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迈上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3-03-20 09:45:46 | 来源:中国文化报 | 作者:王雪娟 | 责任编辑:姜一平

本报驻四川记者 王雪娟

去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随着文旅经济复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合作也在加速推进。日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第六次联席会议在“中华诗城”重庆奉节召开。会上确定了2023年9类28项重点任务,川渝两地文旅部门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巴蜀文旅走廊建设迈上新征程。

众行者远,川渝已签订上百项合作

会上,一批川渝文旅单位确定在艺术创作、文物保护、市场互推等多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四川省犍为县人民政府与重庆市奉节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友好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行游客互送、品牌互宣、营销互推、活动互访等,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落地见效。

众行者远,在奉节县委书记张果看来,全面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使命所系、职责所在,也将让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更为璀璨。“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犍为县委书记谭春秋则引用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诗句讲述了川渝一家、一衣带水的渊源,他表示两地将充分利用好长江黄金水道的资源,深挖诗词文化、三国文化,共同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推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贡献力量。奉节县文化旅游委主任潘万山激动地说,接下来两地将推动资源共享、宣传共推、景区游客互送,形成真正意义的双赢合作良好局面。

重庆南山金佛山景区、重庆涪陵武陵山大裂谷景区、四川四姑娘山、四川稻城亚丁景区签订川渝精品景区合作协议,四方将共同构建精致化、高端化、品牌化、个性化的供应整合平台,推动市场互联、广告互宣、线路互通、产品互售等。四姑娘山管理局局长周全福表示,此次合作对四姑娘山景区品牌塑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四姑娘山当前创建国家5A级景区提供了强大助力。

会上,还有重庆美术馆和成都美术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和奉节县白帝城博物馆等签订合作协议。据了解,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启动以来,川渝两地互动频繁,此前双方就已签订了各领域、各层级共100多项合作协议,有力推动了两地文化和旅游交流交融。

9类28项任务协同推进

今年重点做什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敲定,9类28项任务被列入“待办事项”。新的一年,川渝两地将围绕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目标重点推进建设工作。除了抓好建设规划落实,双方将合作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推进巴蜀文化保护传承,提升两地文旅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川渝文化艺术交流发展。按照计划,双方今年还将优化巴蜀文旅产品结构,搭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打造巴蜀乡村旅游品牌,联手加强巴蜀文旅品牌的营销工作。

打造巴蜀文旅核心竞争力,协同发展势在必行。数据显示,在全国4.38万亿元产值的文化新业态中,川渝地区约为2000亿元,占比不到5%,大大落后于大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要成为中国文旅产业重要增长极,需要不断培育品牌、IP和文旅科技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基于三者之上的产业体系、产业生态竞争力。

既要做好各自“单打”,更要突出“双打”。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戴允康分析认为,针对川渝地区文旅产业存在的问题,应当共同优化产品结构和投资结构,充分挖掘两地特色文旅资源,联合培育世界级的文旅品牌。

“在一些关键赛道必须提前布局。”戴允康表示,文化旅游产业格局正在被新科技、新传媒、新互联网重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真正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内陆开放高地”“数字文旅产业第4极”,需要联手打造西部数字内容产业高地,培育川渝“数字资产”和“数字资本”优势,联手发展数智传媒产业和高端文娱智造产业。

以标志性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

在重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已被列入文化和旅游行业的“一号工程”。谈及下一步工作重点,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刘旗说,重大项目是走廊建设的关键,应尽快抓好抓实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据他介绍,目前重庆文化和旅游领域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清单共21个,包括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川渝段)、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川渝段)、石刻文创园区、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川渝石窟寺保护传承与科技创新等项目,涉及总投资1000多亿元,今年还计划投资114亿元。

公共服务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纽带。接下来,川渝两地将依托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各类合作联盟,加快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持续开展“成渝地·巴蜀情”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川渝话剧双城记、“川渝乐翻天”戏剧曲艺幽默节目交流展演等活动,打造川渝群众文化品牌,同时加快打通川渝两地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网络,实现两地居民图书“通借通还”、场地“一键预约”、服务产品“一键采购”。

随着出境游的逐步放开,刘旗建议川渝两地抓住机遇开展联合宣传推介,拓展国内外文化和旅游市场,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影响力。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振之建议,四川和重庆两地政府应开展专项研究,从国家战略层面思考出台既体现创新又能落地的政策,拉动项目投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要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廊道和集群,还是需要以能实际落地的项目为依托。”杨振之说,以项目为抓手来带动产业发展,这是几十年来旅游业发展的诀窍和经验。同时他建议对项目的评估和招商引资的可行性作进一步论证,解决投资者和政府间信息不对称和项目落地问题。此外,四川和重庆两地的文旅集团可考虑整合资源,带动标志性项目的建设,共同引领区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育文化和旅游新发展空间并带动社会投资的跟进。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二级巡视员梅山表示,破解跨区域协同发展难题,川渝两地有着极好的条件,巴蜀一家亲,从竞争走向竞合、共赢,希望两地进一步将合作做深做实,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建成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