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京剧名家王蓉蓉:一生只做一件事

发布时间:2023-02-28 17:09:20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华卓玛 | 责任编辑:郑伟
2023年2月28日《中国新闻》报版面。

“小小杜鹃花,花开满山崖……”一曲《党的女儿》的经典唱词,早已沁入无数京剧戏迷的心中。一唱一念间,张派名家王蓉蓉也成观众心中唯一的“田玉梅”。近日,“百年一心·山河同辉”首都统一战线京剧音乐会举行,由王蓉蓉主演的新编现代京剧《党的女儿》再次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演出结束后,京剧大师张君秋亲传弟子、民盟中央委员王蓉蓉向本报记者分享《党的女儿》背后的故事,以及她“四十年只做一件事”的京剧之路。

图为王蓉蓉在《党的女儿》中饰演田玉梅。(洪业摄/《中国新闻》报发)

【台前】“她站在那儿,就是田玉梅”

“我很想演田玉梅。”上世纪90年代初,初次接触歌剧《党的女儿》,看到这个“普通而又伟大”的角色,王蓉蓉一下就被打动了,心中随之产生这个念头,她想通过京剧的表演、唱腔、塑造京剧田玉梅的形象。1992年,北京京剧院从歌剧移植改编了京剧《党的女儿》的其中两场,王蓉蓉饰演田玉梅,创演取得了成功,产生了很大反响。

2016年,王蓉蓉参加京剧流派创新发展工程,她马上想起这部戏,京剧《党的女儿》全剧的编排工作启动,这个在她心中久久徘徊的想法,终于落地成现实。

将京剧与歌剧结合、融江西小调于京剧中,大型京剧现代戏新剧目《党的女儿》在北京首演,呈现出京剧以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换的崭新成果,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的广泛关注。

首演之后,王蓉蓉便带团全国巡演。“习惯了传统戏的听众能否接受这部创新戏?年轻观众能否接受这一题材?”演出开始前,王蓉蓉一直在担忧。

结果比王蓉蓉预想的好很多。《党的女儿》成为当时北京京剧院票房最高的创新剧目。这一成功源于剧本足够吸引观众,更源于演员的表演。

《党的女儿》演出后,有观众评价:她站在那儿,就是田玉梅。王蓉蓉在长安大剧院演出时,有戏迷甚至场场都来。

“京剧不仅是看故事情节,还要感受演员的表演艺术。”在王蓉蓉看来,京剧表演就是演人物,表演要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

这样的理解,源于王蓉蓉看老师张君秋排练时的体悟:老师一旦进入角色,即便是便装,即使外形和人物形象有巨大反差,他的举手投足,一唱一念,都能让王蓉蓉感受到台上的并不是老师,而是他演绎的角色。

在最初排演时,为准确捕捉到田玉梅的内在气质形象,王蓉蓉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和总政歌剧团借来电影版和歌剧版《党的女儿》,反复揣摩。

如今,王蓉蓉已在全国各地演出过百余场《党的女儿》。“王蓉蓉就是田玉梅,田玉梅就是王蓉蓉”,这种认识已在很多观众心中得到共鸣。

京剧《党的女儿》自2016年首演以来,剧中的主要角色都配上了B角,唯独王蓉蓉饰演的田玉梅没有B角。因为像王蓉蓉这样能胜任这么高难度唱腔的演员不多,像她这样能胜任唱腔的同时又符合田玉梅人物气质的演员就更少。

《党的女儿》剧中主要角色都是中共党员,而演绎“党的女儿”的王蓉蓉是民盟盟员。王蓉蓉说:“我是在党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京剧演员,塑造田玉梅这样为党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英勇牺牲的共产党员,为弘扬红色文化,是我的使命和责任担当。”

2019年,作为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党的女儿》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铁门关市上演。能来到祖国的边疆传播京剧艺术,这让王蓉蓉很兴奋:“我们这就是真正的下基层!”

这次演出是这座建在沙漠上的城市第一次有京剧大戏演出。有当地中学生观众感慨,在电视上看到京剧都会换台,“没有想到京剧居然可以这么好看、好听,整场演出我一点儿都没走神”。

身为民盟盟员,王蓉蓉常跟随民盟组织参与扶贫项目,下基层演出。她也很喜欢与各地戏迷近距离接触,“我一去,人家以前在电视上看,现在见到本人了,特欢迎”。

图为王蓉蓉在《状元媒》中饰演柴郡主。(洪业摄/《中国新闻》报发)

【幕后】“我对京剧的酷爱是天生的”

“不行,再来一遍。”首都统一战线音乐会结束后,北京京剧院对演出曲目进行录制,在《党的女儿》录制环节,由于灯光原因,第一遍有些瑕疵,王蓉蓉要求再来第二遍。

“虽然会耽误大家时间,但在艺术呈现上一定要完美。”带着对京剧的酷爱,王蓉蓉不仅在京剧演出中“太较真”,也在四十年中“只做了京剧排演一件事。”

1977年,16岁的王蓉蓉在位于史家胡同的北京人艺宿舍院,以一段《龙江颂》惊艳满院话剧演员。“你不要回鞍山了,就留在北京,等着考戏曲学校。”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推荐她参加考试。

考试前,王蓉蓉还面临着唱京剧还是唱歌剧的职业选择。

为了留住这副“好嗓子”,中央歌剧院曾专门给王蓉蓉请了“私教”,但对着镜子练琴、练歌时,她就是找不到感觉,《南泥湾》的四段歌词,怎么也记不全,教她的老师气道:“啥孩子嘛?”

“我不喜欢唱歌,只想唱戏。”1978年,中国戏曲学校正式升格为中国戏曲学院。守护着这份初心,王蓉蓉成为学院升级后的第一届大学本科生。

毕业后,王蓉蓉选择进入北京京剧院。然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流行文化的涌入,京剧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短暂繁荣后,再次陷入低谷。王蓉蓉清晰地记得,刚毕业跟团演出时,演出费是一天1.5元人民币,“还得我自己带行李,不带行李是一天1元”。

与低演出费相伴的,还有一月寥寥可数的演出。刚毕业时,每月基本只有一轮演出,加上老演员也要参演,王蓉蓉基本都是一两个月才轮到一次演出。

在那个年代,许多京剧演员要么改行演影视剧,要么出国下海,王蓉蓉依然坚持背着行李四处奔波。她凭着坚持和不断上台磨练,演出费慢慢地从几毛钱涨到十块钱、上百块……这种坚持也让她成为在同辈演员中演出场次最多的演员。

成为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后,王蓉蓉担负起京剧院一团的市场经营任务,“那时候多难呐,副团长天天给我打电话,像催账一样,为了全团生计,我只能不停地去联系演出”。

“我对京剧的酷爱是天生的。”进入北京京剧院后,王蓉蓉再没有离开过。采访中,她强调了五次自己对京剧的“酷爱”,她以“酷爱”抵过了毕业后京剧的漫漫低谷期。回顾曾经的岁月,虽然历经艰辛时刻,但王蓉蓉依然认为,“我一辈子都在做我喜欢的事,我是最幸福的”。

近年来,京剧的传承发展迎来新的春天。以京剧改编的京歌以及因京歌走红网络的“416女团”等受到大家普遍关注。对此,王蓉蓉表示,京剧要实现创新,首先要“守正”。

“京剧之所以被称为国粹,是因为唱念做打、服饰妆容都有讲究,演员从头到脚的功夫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练出来的,高度程式化的动作,是在磨练中探索出的最极致、最美的状态,只有在坚持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才展现京剧的真正魅力。”王蓉蓉说。(完)(《中国新闻》报)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