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礼乐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十)|礼的要义在尚谦

发布时间:2022-07-08 10:48:4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宋逸民 | 责任编辑:苏向东

 编者按】礼乐,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中国自古号称“礼义之邦”,礼乐之道为中国人确立了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也由此成为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了解礼乐文化,是了解中国文化,也是中国人自我理解的重要前提。民族复兴需要文化自信,礼乐文明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中国网文化中国频道特别推出“礼乐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栏目,阐发礼文化的内涵,揭示其精神真谛,探讨如何发掘其中的精义,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大众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天推出第十篇《礼的要义在尚谦》。

宋逸民

曲阜师范大学在1996年树立了一尊孔子铜像,有大学生这样形容:弯着腰,挎着剑,威猛高大台上站。其实,这尊像所呈现的身体姿态是“磬折”,一种谦恭有礼的形象。这一形象,恰恰反映的是礼乐文化所熏染出来的典型气质——谦和。

礼的核心在于“敬”!如何体现礼之“敬”呢?《礼记·曲礼》上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这一句话,可以看作对礼的精神的定义。人与人是平等的个体,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只有自我的谦卑(不论是形体的还是语言的)才能表达出对对方的敬意。孟子说,“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礼所追求的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以合适的恰当的方式表达出这一敬意,使对方获得尊重。

《孟子》中有一个故事:“不受嗟来之食”。齐国有个十分富有的大善人叫黔敖。齐国发生严重灾荒,他熬粥摆在大路边给过路人吃。一天,他看到有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来,便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水,向那人说道:“喂!吃吧!”那人抬起头,瞪大眼睛盯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接受带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的!”最终,那人拒绝吃黔敖的食物而饿死。当一个人以“嗟,来食”这样一种不自觉的傲慢态度施舍时,对方未必接受所谓的“善举”,因为他未能顾及甚至损害了对方的尊严。

在传统社会里,上层贵族拥有地位和权力,希望地位低的人尊重地位高的人。但在儒家看来,越是地位高的人,越应学会尊重地位低的人。从周代开始,为政者敬德保民、礼贤下士便已成为传统。周公被尊为“元圣”。为辅佐文王、武王和成王,他殚精竭虑,给后人留下“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故事。由于很多贤人来访,周公求贤心切,不管是在洗头还是吃饭,都会立刻出去接待,以至于洗个头会好几次才洗完,吃顿饭也要中断几次。这种礼贤下士的作风,为后人所歌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谦逊绝非只有在人与人交往时才变得重要。其实,谦更是一个人内在的德性所自然流露出来的外在气质。孔子博学多闻,当时人赞其为圣人,孔子则回应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深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区、学问短板,所以他告诫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学者曾经以孔子不自许为圣人来否定孔子的圣人地位,这就根本没有把握圣人的本质。恰恰是因为孔子的谦卑,面对社会的赞美而不敢自居,才真正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季羡林先生也是这方面的典范。季老是20世纪中国在梵文、中印文化交流史、佛教史研究领域的大师,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但是季老坚辞这“三顶桂冠”,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种谦虚使季老赢得了更多的尊重。据北大学生回忆,在某年毕业典礼上,季老代表教职员工对毕业生讲话,老先生走到台前,首先屈身90度给所有学生深鞠一躬,当时满场掌声雷动。

中国文化一向“尚谦”。谦德这种观念起源甚早,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是先民生存智慧的结晶,在先秦时代已经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在六十四卦中有《谦》卦,十分耐人寻味。该卦卦辞说:“谦,亨,君子有终。”在《谦》卦六爻中,爻辞显示的都是“吉、利”之类。这在《易经》中是十分罕见的,难怪清儒金兰生《格言联壁》记有一联:“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孔子熟读《周易》,对《周易》的哲理必然内化于心,外显于行。马王堆帛书《二三子》中引孔子的话:“吉,谦也;凶,骄也。天乱骄而成谦,地徹骄而实谦,鬼神祸骄福谦,人恶骄而好谦。”《缪和》篇中也记载:“子曰:天道毁盈而益谦,地道销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者,一物而四益者也;盈者,一物而四损者也。”

《周易》的智慧确实高深。盈,就是满。人们对于满的追求也是出自本性。中国人挂在嘴边上的口头禅、祝福语往往都有个“满”字:生活美满、功德圆满、金玉满堂,这是一种世俗小传统的反映。其实,“满”“盈”在中国人生哲学当中,并非最高追求。我们知道孔子“观器论道”的故事。“欹器”的特点是“虚则倚,中则正,满则覆”,孔子从中悟出来“损之又损之之道”。由此可见,古人是不追求“满”“盈”的。所以,我们看“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小满”,就蛮符合中国人的精神。

为何中国的礼乐文化要尚谦?明代大儒薛瑄曾经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常人见贵人则加敬,见敌己者则敬稍衰,于下人则慢之而己。”我们常人对于地位高的人往往毕恭毕敬,对于和自己地位相当的人就不那么恭敬,对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往往会傲慢待之。而傲慢,往往会造成巨大而严重的后果。王阳明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骄傲这个“大病”,虽人人皆可能有,但主要体现在四种人身上:富豪、显贵、功臣、才子,分别对应四种现象:因富而骄,凭贵而骄,居功自傲,恃才傲物。前两种往往会因骄而奢、因奢而败,而后两种甚至可能因此而引来杀身之祸。

因富而骄的突出代表就是网络上所谓的“富二代”。一些富裕子弟从小不知艰辛,在蜜罐中长大,养成了骄奢淫逸的做派,缺乏教养,开名车、穿名牌、戴名表,挥霍无度,举止张狂,飙车、炫富、吸毒、嫖娼,影响恶劣。

凭贵而骄者也不在少数。人一旦拥有权势地位便易骄奢。阿克顿勋爵有句名言:“权力使人腐败,绝对权力绝对使人腐败。”腐败的第一个表现就是骄傲自满,紧接着就是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他们往往难以从谏如流,而是喜欢听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辞,远离贤良,亲近奸佞,最后导致事业失败。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早年是位贤君英主,能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在管仲等人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尊王攘夷,成为霸主。但到晚年,由于内心骄气日增,开始听不进管仲等人的意见,亲近小人如易牙、开方和竖刁等人。易牙是桓公的厨师,为讨好君主将亲生儿子烹了给桓公吃;开方原是卫国太子,抛弃亲人来侍奉桓公;竖刁则自我阉割以亲近桓公。如此奸佞之人居然得到桓公宠信,结果不仅齐国霸权衰弱,而且桓公本人也未得善终。

居功自傲也是古今中外的一种普遍现象。总有人因能力出众而建功立业,又因居功自傲而招致灾祸。以三国时代的谋士许攸为例。作为谋士,许攸颇具谋略,助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夺取冀州。不过,许攸立了功却忘乎所以,出言不逊,犯下大忌。在官渡之战后,他自恃勋劳,常与曹操开玩笑。在酒席宴前,不知收敛,竟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瞒,使得曹操十分不满。有一次,许攸跟随曹操出邺城东门,对左右人说:“如果没有我,曹操怎么能出入此门?”结果惹得曹操身边将领们十分气恼,将之杀死。

恃才傲物的例子,历史上不乏其例。最著名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了。“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此外还有那位击鼓骂曹的“祢衡”和“让梨”的孔子后裔孔融,“诞傲致殒”(《颜氏家训·文章》),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典型。正因学士才子往往有恃才傲物之病,故而儒家一直强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提倡反省自己。晚清名臣曾国藩在给家人的信中有一段恳切之言,值得人们借鉴:“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正是因为人皆有“不知足”的私欲,所以要用“礼”来“节”之“抑”之,而以“谦”“卑”“逊”“恭”“让”等品德涵养之。尤其是对于一些富贵且有才华有贡献的人,礼之尚谦更在于克服其“傲”之大病。可以说,谦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一字箴言”。在中文中,凡与谦有关的词表达的都是优秀品质,比如谦虚、谦让、谦顺、谦逊、谦和、谦恭、谦卑。其中的虚、让、顺、逊、和、恭、卑等都是礼的精神所化。毛泽东云:“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是一个儒家君子最重要的品质,也是一种处世智慧。这种谦,不是怯懦,而是坚定;不是退却,而是自信。

处此“竞争”之世,懂得尚谦,懂得守礼,你的“竞争力”反而会更加强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谦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谦能无其敌!善哉,礼之尚谦!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