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旧厂房里的“灵感花园”

发布时间:2022-07-07 15:56:22 | 来源:工人日报 | 作者:刘友婷 | 责任编辑:苏向东

阅读提示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改造自上世纪80年代的“三来一补”旧厂房,如今既是创意产业工作室、艺术家们的“灵感花园”,也是市民游客节假日爱去的打卡地。

7月盛夏,金黄色阳光铺洒在“大肚子”海报柱上,丝丝亮光从斑斑锈迹中折射出来。不断被活动海报覆盖而呈现出新意的海报柱,是这个园区里的一景。

这里是位于深圳华侨城原东部工业区内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改造自上世纪80年代的“三来一补”旧厂房,如今是创意产业工作室、艺术家们的“灵感花园”——超过70%的园区业态为文化创意及设计类,近300家创意设计公司及文化艺术机构进驻。

“封存”老建筑,变成当代艺术的容器

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入口,两扇“大门”采用旧铁板镂空而成,上面嵌着由若干大小不一的圆孔组成的剪纸门神形象。作为园区的标志,它们在此伫立了16个年头。

这个园区的生长轨迹,在某种意义上是深圳从工业时代迈向后工业时代的缩影。这座承载了改革开放初期工业记忆的老厂区,曾驻有20多个领域的近60家工业企业。上世纪90年代末,因城市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工厂企业陆续外迁,大面积旧厂房被闲置废弃。

“除了推倒重建,有没有别的可能?”园区运营方、深圳华侨城创意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洪杰表示,废弃的旧厂房如何与旅游、居住和文化设施相结合,组成有机的城市与产业关系,是当年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2004年前后,东部工业区旧厂房改造成创意文化园的工程启动。“过去再不起眼的建筑都能读出一个时代的讯息。”参与园区改造的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孟岩认为,这批厂房是深圳刚进入后工业时代,因与城市发展脱节而空置的,作为特定时期的产物,它们承载了特殊的城市记忆。

今年,创意园北区B10厂房改造成OCAT深圳馆B10新馆的工程正式完成。在这个原磁碟工厂的改造过程中,孟岩团队沿用了同样的策略——几乎全盘保留建筑的所有构件,尊重现实里的所有痕迹。比如,北立面窗户上的几个大圆盘,或许会让人误以为是新设计,其实只是保留了原建筑体的磁碟元素装饰。

“整体上相当于把建筑作为工业遗存,连带着城市记忆和那个时代的痕迹封存起来。建筑被全然保留、通体刷白后,像铸了模,变抽象了,成为当代艺术的容器。”孟岩说。

渐进式改造运营,并非一步到位

废弃的旧工业区,如何蜕变成一个创意园?

“改造,运营,对于我们来说同样重要。”园区运营方负责人许茜表示,园区的改造并非一步到位,而是经过了十多年有意识、有规划的渐进式改造运营,才逐步从旧工业区转型为一个艺术化的创意社区。

厂房“渐进式”的生长,也在建筑评论家、策展人史建的忆述里得到印证。

2007年,史建曾到创意园北区做调研。“当时北区还有大量作坊式的服装加工厂,布料车间、生产成衣车间……一层楼就是一个工厂。”这样的“三来一补”工业生产场景让他印象深刻。

2011年,在园区南北两区完成改造、实现整体开园之际,园区策划举办了一个展览,史建受邀作为策展人,带领策展团队到北区C2厂房考察。C2建于1985年,原为专业从事纸包装产品生产的厂房,2009年工厂搬迁后便空置下来。

“7000平方米、空无一物的空间豁然眼前,令人惊叹。”史建回忆,由于空置多年存在安全隐患,该车间在当时未能成为展览的展厅。他们从车间外找到散乱堆放着的4台已经辨不出模样的旧机器,将这些作为废铁处理的物件进行清理并升级为展品。它们至今仍值守在园区南北区轴线上。

类似的改造还有不少。“它们既激活着区域,也是展览观念的定格与延伸。”史建说。

不只是场所出租者,更是产业推动者

园区大斜坡上,一群孩童在追逐、嬉笑。每到周末、节假日,这个园区就是市民游客爱去的打卡地。

既有展览,也有餐饮;既有创意工作室,也是休闲旅游好去处。园区的定位不只是场所出租者,更是产业推动者。

启动于2008年的T街创意市集,在每个月第一周和第三周的周末举办,是国内举办时间最固定、周期最密集的街区型创意市集之一。T街创意市集汇聚了创意、设计、艺术理念,孵化了许多原创品牌。

位于北区A5栋228的深圳师尧首饰设计有限公司,就是在T街创意市集里成长起来的国潮原创品牌,以原创设计为主,创作一些银饰、潮玩摆件、模型等。公司创始人师尧告诉记者,园区有着浓郁的创意氛围,且有不少相似类型的公司,形成产业集聚。

在维格列艺术画廊创始人郑熙看来,创意园开放、包容。例如,不同于其他整齐划一的办公空间,园区在厂房的空间使用上大胆留白,给予了设计师、艺术家较为自由的改造设计及创作空间。又如随处可见的海报柱,就像一扇扇打开的窗户,透过它们可以了解到很多艺术活动的信息。

“在树荫下喝咖啡、写作,是我最放松的时候。”犀牛大哥是深圳第一批原创漫画家之一,他喜欢来创意园寻找灵感,“看着园区从旧工业厂区转型成有着不同形态的文化综合体,就像看着一个孩子从幼年变成青年,很有意思。”未来,他也希望入驻园区,成为展示“深圳创意”的一分子。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