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山东临沂:承沂蒙精神 谱老区新篇

发布时间:2022-06-28 08:43:21 | 来源:中国文化报 | 作者:孙丛丛 | 责任编辑:姜一平

山东临沂是全国知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老区人民踔厉奋发、创新求索,一个“大、美、新”的临沂乘势崛起,已成为革命老区全面小康、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

沂蒙革命老区山水环绕,沂、沭两条大河纵贯南北。临沭县曹庄镇朱村就坐落在沭河畔。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有名的红色堡垒村、解放战争时期的支前模范村,朱村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及数不清的军民鱼水情深故事。如今,朱村人传承沂蒙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生新芽”。从2020年,村里始建红色朱村文化旅游项目,不仅修缮了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还新建沂蒙支前馆、朱村村史档案馆等5个展馆,统筹规划柳编活态商贸街区、滨水休闲风情街等,形成了“五馆四街五巷一基地”的格局。

“这些年,村子里一年一个新变化,来学习的参观者越来越多。”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义务讲解员王经臣说,为讲好红色故事,朱村村民自编自导了情景剧《第一碗饺子敬英烈》,已连续上演40多场,景区接待中心还新招募了10位年轻的讲解员,通过注入新生力量、打造专业解说队伍,把朱村历史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红色朱村文化旅游规划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景区自建成并投入运营以来,提供群众演员等岗位160多个,90%的商户经营者是本村及周边村民。“去年国庆节假期,村里日均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高峰时一天接待了24个党性教育团队。”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说,通过资源活化创新,红色朱村正经历一场由内而外的蝶变,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红色是革命老区的底色。新时代的沂蒙老区,正聚力“红”“绿”融合、业态提质,将在壮阔底色上绘就多姿多彩的崭新图景。沂水县桃棵子村、蒙阴县烟庄村等一批红色文化特色村,都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桃棵子村是沂蒙红嫂祖秀莲的故乡,祖秀莲救治八路军战士郭伍士的真实事迹就发生在该村。如今,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桃棵子村致力于讲好“四史”故事、传承“红嫂”精神,已建成祖秀莲纪念馆,开办近40家农家乐,发展了“一山九墅”木屋民宿等,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以前我们村贫穷落后,村里没什么项目,大家都到镇上打工。近两年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我返乡开办了农家乐,生意特别红火。”桃棵子村农家乐1号店店主刘凤说,如今她的店面已经扩大到10间房子。

八百里沂蒙大地,每年有超5000万人次来此感受“山水韵、田园风、沂蒙情”,老区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与此同时,临沂市坚持人民至上、聚焦共同富裕,大力实施壮企、富民行动,老区富裕之路越走越宽。除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外,沂蒙手工艺等乡土产业实现集群化发展,并抓住“互联网+”机遇,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径,以草柳编、中国结等加工制作为代表的一批专业镇、专业村也顺势兴起。

郯城县红花镇被称为“中国结艺之乡”,全镇聚集了几百家中国结加工制作销售企业,拥有30余个中国结编织专业村。当地还充分发挥中国结编织劳动强度小及可分散加工、集中组装的优势,通过为贫困户设专岗、送料上门再回收等多种途径,已带动百余户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稳定脱贫。

沂南县青驼镇依托具有悠久历史的徐公砚制作技艺,发展了多家集徐公石料开采、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制砚企业,打造砚石小镇和徐公砚加工一条街,同时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经营场所和技艺培训,通过“非遗+扶贫”探索,带动徐公店村及周边村庄500多人找到了致富门路,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

据统计,近年来,临沂市127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45万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临沂市1/3的镇街财政收入过亿元。革命老区已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高质量发展的“火红年代”已到来。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