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唤醒历史记忆 传承绵长文脉

发布时间:2024-06-05 10:23:32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姜一平

唤醒历史记忆 传承绵长文脉——“教育与研究”让博物馆有热度更有深度

【一线讲述】

编者按

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之所,更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公众在此得以一窥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感受文明的厚重与智慧的闪光。其丰富的藏品和翔实的资料也为学者们做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推动学术进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聚焦“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这一主题,重点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本期,我们特邀几位博物馆工作者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教育、研究职能,使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

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会客厅”

讲述人:湖南博物院科研管理部主任王宜飞

今年是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5月17日,我们首次公开发布了“辛追夫人”3D数字人形象。跨越两千多年,辛追夫人端庄凝重的形象再次展示在世人面前。

有人觉得辛追夫人是“东方睡美人”,也有人觉得她长相普通,但无论是何种审美,我们要做的是尽力还原辛追夫人最真实的模样。早在去年10月,我们就启动了“辛追夫人”3D数字人项目,利用AI技术,在医学、影像学、考古学等多学科协作下,全方位还原辛追容貌。

我们特邀中国一流的颅面复原专家,通过现场观察、X光片及模型测量,反复计算得出辛追夫人头骨结构形状及五官比例关系,制作其生前容貌雕塑。随后,利用高精度人体三维建模还原其细节特征,运用动作捕捉技术捕捉真实人体的动作、姿态、表情,不仅把数字人描绘得纤毫毕现,而且让她“活灵活现”。

辛追夫人是湖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她的遗体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湿尸,沉睡了2100多年。对湖南博物院而言,让辛追夫人在数字世界里“活”起来,既是湖南博物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生动案例,又是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建设研究型博物馆,要不断拓宽发展边界,不能闭门造车。这些年,我们依托博物馆数字展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等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社会机构的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

2020年,湘西永顺县发掘出“列夕动物群”,为人类全面认识远古海洋世界提供新的窗口。我们依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动植物考古与埋藏学研究工作站,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开展合作,在国外权威期刊上发布了关于“列夕动物群”的研究成果。

人才是科研中最核心的要素之一。2023年,我们和湖南师范大学联合申报了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设立了西北大学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我们利用高校的学术积淀和研究实力,全面系统地培养文物研究、保护人才。

无数时光留下的礼物,在博物馆里被珍藏。讲好文物故事,创新展示形式,努力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会客厅”,让全社会得到更持久的文化滋养,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和奋斗目标。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讲述人: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

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博物馆中的教育活动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如何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博物馆教育职能,将文博资源与教育资源紧密融合、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已经成为新时代博物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课题。

2021年9月,苏州博物馆西馆试运行,设有通史陈列馆、苏作工艺馆、苏色生活馆(数字馆)、国际合作馆和探索体验馆五大场馆。秉承“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指导思想,在西馆设计之初,我们就在思考如何突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仅策划了针对3至12岁青少年儿童的探索体验馆,还以12项“@苏博”品牌教育活动为引领,努力为全年龄段观众构建“博物馆学校”,让观众在开放式、互动式、探索式的体验中了解苏州,放眼世界。

我们充分运用展厅中的教学课,开展跨学科教育,启发观众的不同思考。例如在举办“罗马:城市与帝国”特展期间,博物馆组织了“聆听苏博”活动,将西方音乐与中国古典音乐相结合,让观众深层次感受古罗马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同时,开展少年“唱诗班”招募工作,与苏州青少年交响乐团等社会团体合作,为青少年打开一扇学习之窗。

2023年,基于“博物馆学校”的建设理念,以“全年龄覆盖、全人群覆盖、全内容覆盖”为目标,我们成立了“苏州博物馆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共14家,涵盖了学龄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等领域。联盟成立后,苏州博物馆与各个学校开展深度合作,设计开发了吴门书画鉴赏研习营、“姑苏风物”文博系列课程等14项教育项目,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年,我们以苏州博物馆教育联盟为平台,吸引了苏州全市30所学校师生走进苏州博物馆,开展座谈交流、参观研学、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201场,累计5567位师生参与。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贡献博物馆力量。

打造永不落幕的红色课堂

讲述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副馆长张江

见证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岁月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自1959年开馆以来,陪伴了无数海内外游客,走过了65载春秋。如何立足新时代,将静止、平面的历史资源转化为鲜活、立体的生动形象,让革命历史“活起来”“火起来”?我们在不断探索。

激活红色文化资源,探索沉浸式体验新业态。2021年起,我们开放夜间演艺项目《那年八一》,再现1927年8月1日的风云激荡,19场公演吸引了线上线下40多万名观众观看。打造了“永远的七一”沉浸式主题课堂、“起义少年助力计划”沉浸式研学等精品活动。在不断的尝试中,让人们对南昌起义的理解更加深入。

创新“社会+”办展模式,提升观众参与度。为进一步彰显纪念馆的社会职能,令观众从“参观者”转变为“策划者、体验者、传播者”,我们创新尝试“社会+”办展模式。例如从民间征集藏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文物的展示、利用和传播的全过程。

追寻革命足迹,传承英烈精神。我们持续追寻南昌起义参加者的脚步,通过举办“跨越时空的八一追寻”主题活动、南昌起义参加者新增名录发布仪式,让革命先辈的英烈故事深入人心。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精神的传承。

创新宣传方式,吸引年轻群体。在建军95周年之际,我们策划推出“八一献礼”主题教育网络直播活动,并在微信平台推出“跨越时空的追寻”系列宣传报道,联动全国50多家博物馆开展“致敬八一”宣传接力活动,借助新媒体平台形成联动效应。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已成为我馆社会职能的重心。我们将积极推动成果转化,推出更多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原创性的主题展览,并坚持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指引开发教育项目,让更多年轻人通过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了解并铭记历史。

馆校合作探索教育新路径

讲述人:山西博物院公共服务部教育专员孙玥

我在山西博物院工作了十三年,见证了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合作的不断深入:从最初的教育人员进校园宣讲,到师生走进博物馆参观,再到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发课程……馆校合作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坚定。

山西博物院作为省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荟萃了全省文物的精华,是中小学生公益性文化场所与教育阵地,自开放以来就把与学校合作共建纳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重点工作。

近年来,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愈加深入。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更为明确的指导意见。我们整合多年实践探索经验,推出山西博物院品牌教育项目“博物教室”,通过多样化的子项目,如普适教师培训、双师工作坊等,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其中双师工作坊最能体现“博物教室”的研发理念,是我们开展馆校合作工作的核心一环。

2021年暑期,第一期双师工作坊成功举办,主题为“博物馆里的艺术与创新”。“双师”即学校教师和博物馆教育人员。通过社会招募的方式,有47名来自太原市的中小学教师报名参与,其中有近二分之一是美术教师。博物馆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双师合作的教研方式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那些鼓励创新的艺术课堂,让孩子们感受鲜活的艺术气息。

截至2023年,以双师工作坊为核心的馆校合作共建活动已经走进了省内近百所院校,培养种子教师47名,组织开展教育活动近万场。今年,山西博物院与21所国内外院校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博物馆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时代,博物馆教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教育者和研究者,我将继续探索前行,合众之力,追寻教育真谛。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 记者 赵斌艺、龙军、赵嘉伟、苏雁、胡晓军、李玉兰、王洋、李建斌 光明日报通讯员 薛斌)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05日 07版)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