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安徽淮南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楚考烈王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4-05-18 17:46:1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葛蕾

中国网5月18日讯(记者 葛蕾)根据国家文物局2024年4月16日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工作会议部署,期,安徽淮南王墩墓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取重要成果

椁室考古发掘有序推进。北、西部四个侧室(分别编号北一、二室、西一、二室)发掘完毕,东一室、南二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提取各类文物3000多件(组),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北一、二室被盗扰严重,仍然提取出600余件(组)器物,多数为琴瑟等弦乐器,出土的编钟架横梁保存完整,上有悬孔14处,与追缴的青铜编钟数量吻合。南一、二室出土漆盒、耳杯、盘、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铜箭矢。西一、二室遗物以漆木俑为主,还发现木车、乐器和少量遣策类竹简。木俑有200多个个体,分立姿、坐姿等不同姿态,部分木俑佩木剑。东一室以青铜器为主,目前已提取青铜器150多件(组),器类有鼎、簋、簠、敦、钫、壶、甗、豆、鉴、釜、盘、尊缶等,青铜礼器组合保存完整;与青铜器同出的还有百余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质饮食宴享起居用具。

出土文物保护和多学科研究成效显著。研究团队在考古发掘现场搭建雾化喷淋系统,有效控制椁室内微环境,避免了椁板、漆木器等有机质文物因温度升高、水分蒸发而开裂与变形。提取到室内的各类文物及时采取了应急保护措施,易腐变的有机质文物样品存入低氧灭菌舱,控制湿度和氧气以减缓其劣化速度;提取的大量木俑已开展了清洗和保湿处理,着衣俑表面织物已利用丝蛋白技术原位加固;漆器纹饰和图案采取了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信息提取,为后续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跨学科、多平台协作,研究团队系统开展了动植物遗存鉴定、残留物分析工作,其中动物骨骼遗存鉴定出黄牛、猪、狗等10多种动物,植物遗存则发现葫芦、甜瓜、梅、栗等瓜果、坚果,粟、黍、水稻等农作物,花椒、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传统中药植物吴茱萸。

淮南市加强工作保障,配合考古工作需要及时启动文物保护用房扩建与墓葬周边环境整治,进一步完善安保措施,重要进出路口设置卡点,发掘区域内安装电子围栏,并配备30余名公安干警和安保人员24小时值班,做到全封闭、无死角管理,确保发掘现场和文物库房安全。“五一”期间,淮南市博物馆举办了“武王墩发掘进展图片及部分实物临展”,及时向市民介绍武王墩墓考古最新进展,受到广泛好评。

2024年5月14日,安徽省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单位专家,深入研究讨论武王墩墓时代、性质与价值内涵。专家认为,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组合等具有战国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结合墓葬规模、结构、出土文字材料与文献史料等综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武王墩墓考古成果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武王墩墓考古和保护利用将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继续高标准推进武王墩墓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及时通报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回应社会关切。

附图:

image.png

图一銗镂

image.png

图二 铜鼎

image.png

图三 铜鼎

image.png

图四 铜甗

image.png

图五 铜簠

image.png

图六 铜簠铭文(楚王酓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

image.png

图七 漆耳杯

image.png

图八 木俑

image.png

图九 漆案

image.png

图十 漆器纹饰与图案的信息提取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