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园station里的网红斑马线(郎园供图)
798艺术园区资料图(798艺术园区供图)
星光影视园演播室集群(星光影视园供图)
2022年北京首个线下大型艺术会展——第六届“画廊周北京”,搭载着青年艺术家作品的迷你小“专列”,欢快奔跑在798这个城市客厅里;盘扣、宋瓷,新奇有趣的传统文化体验,在全国首个非遗主题文创园——咏园里触手可及;作为全市首批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郎园station已从当年的国营老厂北京纺织仓库华丽转身,成为集咖啡馆、餐厅、花店等多种文化场景空间,“撞星率”超高的“东坝小横店”……多种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正在北京的沃土上遍地开花,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位的文化需求,也为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势能。
谋篇布局,春风有信。北京市立足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站位,围绕“两轴三带”优化空间格局,以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政策创新为切入点,不断加大存量空间转型升级力度,围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文化经济政策创新,为开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局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北京市推进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多个维度的政策体系加快构建,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明晰了方向、提供了助力。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17563.8亿元,同比增长17.5%。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利润总额1429.4亿元,同比增长47.5%。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稳步提升,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新内容层出不穷,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消费融合趋势日益凸显。
抓产业就要抓园区。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文化产业园区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已达60%。仅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单位已达1307个,实现收入5395.5亿元,同比增长4.4%;形成资产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9%。
宋瓷、京绣、盘扣、脸谱绘画……充满非遗主题元素的文化园区不仅成为市民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好去处,也吸引了多家非遗工作室入驻咏园开展创作及对外交流展示、互动体验等丰富的活动。仅清明小长假期间,客流量就突破9万人次的798艺术园区,如今早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网红打卡地;录制过2022年央视感动中国、2021年央视中国考古大会、北京台春晚,举办过“刘德华出道40周年访谈”2小时直播的中国(北京)星光视听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正在借助数字影视制作技术,闯出一条传统文化产业园区“破墙而出”、构建多元化元宇宙虚拟资产生产基地的全新路径。在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的时代趋势下,以长安街和中轴线为核心,纵横分布的58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已逐渐成为北京市文化产业蓄积磅礴能量、释放强劲发展动能的主阵地。
从无人问津到闻名全国、华丽转身网红打卡点,从老旧厂房到承载了丰富业态的主题文创园……诸多文化产业园区在政策、资金等多重扶持不断加码下,正在加速实现从“盆景”到“风景”的华丽蝶变。版权服务、技术支持、创业孵化、投融资、法律政策咨询等各类增值服务加速聚集,大量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和创新业态持续为园区发展赋能,不断促进文化产业要素的有序集聚和高效集约利用,曾经粗放的“二房东”“瓦片经济”等标签,正在向文化、创意、科技赋能加快转变。一座座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逐渐成为融汇城市文脉、激活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引擎。
文化产业园区能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真招实策,精准帮扶。面对疫情冲击,北京市迅速制定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支持文化金融融合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投贷奖”“房租通”“风险补偿金”等助企纾困“及时雨”,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真金白银的源头活水。
从经营困难到上市融资,在疫情寒冬中,北京市为文化企业发展雪中送炭。据《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市通过“投贷奖”政策支持564家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约1.95亿元,通过“房租通”政策为1211家小微初创文化企业提供房租补贴9200余万元,共为2332家旅行社暂退质保金约11.02亿元。截至2021年末,北京市中资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1855.1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贷款有贷户数9089户,同比增长14.7%,惠企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惠企力度不断加强。
在一系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助力下,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不断显现,798艺术区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北京市文化旅游体验基地,“798艺术节”彰显国际知名当代艺术园区的鲜明特色;借鉴中式园林造园精髓,承载了非遗创作、研发、设计、试制、展示、销售、体验、培训等丰富业态的咏园,自2019年6月28日正式开园后,吸引了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宋瓷有礼体验馆、宋式美学、梨园一梦、万物皆可盘等多家非遗工作室入驻,先后开展了“文化进万家”“元宵雅集,以花为媒”“致敬女性,向美而生”等一系列活动,助力非遗作品创作及对外交流展示,持续策划非遗作品展及互动体验活动,大幅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
厚积沃土,稼穑蓬勃。经过多年引导、支持和深耕,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已经基本实现了从“戴个帽子”到“换了里子”的深刻转变,点点文化“星火”乘着时代东风,渐成燎原之势。通过不断推动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利用好工业遗存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以文化创意、数字科技驱动传统商圈、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等多种创新举措,涌现出莱锦文创园、北京坊、郎园Vintage、751D·PARK北京时尚创意广场、首钢文化产业园等优质文化产业园区,孕育孵化大批优质文化企业,为首都文化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鲜血液。2021年1月至11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科技”企业1105家,实现营业收入7760.5亿元,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1.7%,同比增长18.1%,拉动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9.4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55家规模以上“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1.3亿元,同比增长22.6%,比全市文化企业平均增速高4.9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为10.8%,高于全市文化企业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新增故宫博物院、完美世界等6家单体类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共有11家基地,数量居全国之首。
据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始终坚持抓产业就要抓园区,先后出台了市级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园区服务包”“投贷奖”“房租通”等多层次政策举措,形成了走访调研聚需求、精准服务对资源、一园一策促发展的工作链条。加快推进园区重点工作落地,加大推动重点园区转型升级,不断完善园区统计监测机制,持续加大政策纾困、资源对接力度。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目前,北京文化产业持续复苏,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发展动力强劲,文化与旅游、体育、商业、乡村振兴等领域深度融合,首都文化空间大格局加快构建,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产城融合”不断激发产业活力与场景魅力,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向好而行、向新而生、向深而为。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