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钢琴艺术》杂志
2022年第9期
2022年7月7日,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主题周活动组委会有幸邀请到厦门大学李未明教授来学院为学生进行一场名为“和声的魅力与即兴的乐趣”的学术讲座。笔者参与了讲座的整个过程,感动之余感慨颇多,遂作文纪念。
意义之中
正如讲座题目所示,李教授从“和声”这个技术要素开始了这场学术之旅,系统探讨了和声本质性的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学习、领悟和声思维,体悟其独特的魅力。
(一)有关“和声”
讲座一开始,李教授就提出∶“‘键盘和声’是最具有实践价值的课程之一;键盘和声课的特殊价值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提供听觉实践的机会。在这门课上,理论概念可以直接通过声音来演示、评价、判断、对比。它使我们能够从声音到声音,去比较音乐;也就是说键盘和声是把和声的色彩、力度、情感、风格和形象,通过声音反映出来。应当说,这门课是聆听、探索和应用的课。”为了更全面地诠释“键盘和声”这门课程,李教授主要以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其一,发展内心听觉。“心要在音之前运动”,在钢琴弹奏之前,演奏者应当先在内心建立起所要弹奏的和声效果和色彩,并将其与演奏的实际和声音响进行比对,找到差距,从而提高自己的内心听觉。李教授引用著名诗人歌德的名言“如果你感知不到它的存在,你就不会去追求它”,来证明内心听觉在和声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音乐是心灵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当用心去感受音乐,我们的内心世界才会变得更加丰富。李教授通过爱尔兰民歌Danny Boy,引导学生跟着钢琴去感受和声色彩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内心听觉的触动作用。
其二,培养敏锐的听觉能力。通过合理的听觉训练,使学生具备一种较强的心理记忆能力,能够对声音、和声、和弦的结构产生敏锐的情感反应;学生一旦感知到具体的和声音响,也就能够进一步在钢琴上自然地表达出来。和声听觉训练方法颇多,如音程、和弦听辨练习;也可以根据指定的音来构唱音程或者和弦,等等。李教授认为,从接触音乐开始,学生就应当学会如何聆听音响、感受和声,从而提高"听"的能力;恰如孩子学讲话,在不了解语法的情况下,就可以直接讲话了。李教授以“小汤普森”钢琴教材为例。该教材第一册第一个音是中央C,怎样能弹好这第一个音?除了手形和指法正确之外,还有一个部分是要让和声去影响孩子,这一部分需要老师与学生同时参与演奏。如小汤普森第一册《请弹吧》,第一个音一出来,孩子就已经听到了大三、减七、属七、增三和弦(由钢琴老师演奏这些和弦);这么多不同结构的和弦、这么丰富的和声音响自然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之后,李教授以《红莓花儿开》为例,进一步强调在训练听觉的时候,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和弦的效果、和声的色彩。
其三,提高对和声的审美能力。最重要的是如何选择最能表现音乐内容的和声语汇。针对这个问题,李教授选择中国民歌《小河淌水》,并为之配置了多个不同的和声版本,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这些不同和声版本的差异。为了更有效地说明和声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李教授还选择了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引子部分,《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月亮代表我的心》,肖邦《降E大调夜曲》《e小调前奏曲》和《叶塞尼亚》等乐曲,进一步论证了提高和声审美能力需要多看、多听、多分析世界名曲,从名曲中汲取营养,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其四,培养多声部思维能力。李教授认为和声的横向联系常常比纵向的和弦结构更为重要。以新疆哈萨克族民歌《嘎哦丽泰》为例,李教授在钢琴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高潮推动方式∶节奏推动和多声部线条共同推动;与学生一起讨论哪一种方式推动高潮的效果更显著?多声部线条横向运动显然更容易产生产生较强烈的和声张力。之后,李教授还引用了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法国电视剧《玛丽安娜》插曲、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主题部分,集中讨论了多声部思维在乐曲中的表现形态及表现力。
其五,培养创新意识和丰富的和声想象力。学习键盘和声首先应当遵循科学规范的训练要求;其次不能将和声规范看成僵化的规则,需要不断地探索、创造,才能进一步拓展和声的表现力。创新和声思维必须具有丰富的和声想象力,和声想象力是建立和声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李教授引用了爱因斯坦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来说明提高和声想象力的重要性。之后,李教授列举了《柔情》《游击队之歌》《让我们荡起双桨》《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美丽的梦神》等乐曲,来集中证明和声想象力在实际音乐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现实意义。
其六,重视实践。《键盘和声》是把理论和声转化为音响,用声音来表现和声魅力的一门理论应用型课程。因此,声音是学习的关键,如何发出声音,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声音之间如何关联都至关重要。唯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够了解,才能认识、掌握和声进行的逻辑关系,以及和声的音乐风格。如何更好地进行实践?李教授提出了九个"要"∶一要从古典功能和声人手,掌握各类和弦的位置,以后逐渐形成固定的与和弦匹配的手形框架;二要熟练弹奏24个大小调的终止式和声连接;三要多练习各类和弦的连接,包括不同风格的和声语汇;四要探索同一主题多种不同的和声配置,从中寻找最适合主题的;五要建立旋律与和声同步的思维;六要力求在大脑中铭刻和声音响,随“心”而为,而不仅仅依靠谱面上和声标记的提示;七要尽量做到看、弹、听、想同步进行;八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九要注意织体的运用。从以上论述可以较为清晰地感知李教授对和声的厚爱;除了和声相关理论的讲解外,还努力突破理论的理性之囿,现场演奏了大量不同风格且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试图从感性出发,以一种直觉式的艺术呈现方式,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理论的理性之维和实践的感性之维如何在一个特殊的空间中深度融合。
颇有意味的是,李教授在讲解“和声的魅力”这部分的时候,从未忘却第二部分,也就是"即兴的乐趣”部分;在讲解具象的和声理论及实践演奏的过程中,时时引出了本讲座的关键词"即兴"。故而,在正式开始第二部分时,学生能够轻松自然地进入即兴观念的场域。从这个讲座的结构看,李教授认为,和声是实现即兴的条件,或"即兴"的基础。
(二)有关“即兴”
即兴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是在理性管控下的感性抒怀。学生在掌握理性维度之后,会直面三个问题∶如何建立感性之勇气;如何建立感性之途径;如何建立感性之个性(或创造性)。第一个问题最为关键,学生掌握了一些理性知识,却无意识、不愿意甚至不敢去即兴抒怀。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李教授现场要求一位学生根据一段预置的和声序列,在钢琴上做即兴演奏。学生的表现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缺乏即兴之勇气。为此,李教授希望学生们能放开心胸,随内心驱动而为之;不受既定观念约束,大胆实践,勇敢求索,在钢琴上追逐情怀和诗意,最大限度地复现出自己心中所向往的那种美好之声。
如何通过即兴方式去"感性"自我,并通过即兴去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我”,是即兴的真正要义。对此,李教授让现场的四位学生每人出一个不同的音,组成一个"F—A—D—C"四音音列,然后李教授在钢琴上示范如何根据这个既定的四音列即兴创作。李教授即兴了若干个不同的音乐片段,这些不同的音乐片段折射出了他对于钢琴即兴编创的几个关注要点,可以简单总结为"一个坚守""两个预置""三个关注”。
“一个坚守”。注重主题材料的“坚守”,这种意识能够保持时间艺术的特殊性,是弥足珍贵的。“坚守”主题材料是即兴创作过程中最容易被初学者忽略甚至无视的问题,没有了主题材料的贯穿,即兴是不能称之为即兴的。对于即兴编创者而言,在即兴过程中,因为主体心理的瞬间变化,可以短暂"失守"于主题材料,但必须及时返回到主题材料上。这就需要即兴编创者加强“主题材料”意识的管理。
“两个预置”。首先,即兴预置在具体的和声背景基础上。这个和声背景可以存在于实际乐谱中,也可以是编创者头脑中的一串音响记忆,甚至还可以是名曲片段的和声缩谱,等等。其次,即兴预置在具体且富有表情的织体音型上。编创者由于有丰富的钢琴演奏实践和钢琴作品分析实践,故可以先在大脑中根据主题材料进行快速地织体音型的生成实践,后在钢琴上自然、自如地表达出来;且具有较为丰富的表情意义,而不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具体织体音型的机械式联缀。
“三个关注”。仅从李教授现场钢琴即兴的作品而言,首先,特别关注不同主题旋律之间的过渡连接部分。这些丰富多变的过渡连接部分,一方面"暂时”逃离了主题旋律材料自身的“情绪范围”,成了一种具有对比性质的部分;这样,既推动了音乐的展开,又给予听众多彩又华丽的听觉感受;整体音乐的音响就是较为朴素的主题材料和较为华丽的过渡材料之间的相互"间插",水乳交融。其次,特别关注“瞬间”心理变化,从而进一步体现了即兴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由的精神生产”的特质。为了体现瞬间心理变化,李教授常从三个技术参数上进行瞬间变化∶力度的突变、织体的突变、和弦的突变(尤其是减七和弦的突然运用),外加上一个快速流动的音阶进行(包括半音阶)。最后,特别关注多风格的自由混融,单一的流动性琶音,或者单一的分解、半分解织体音型等,容易造成风格保守、语言陈旧的印象(虽然单一音型也能较好地表达某种既定情绪),为此,李教授常常采用多风格自由混融的方式,如将古典时期织体(甚至是巴洛克时期织体)、浪漫时期织体,以及印象派织体自由混合,产生许多新颖的音响感受。如何避免这种混合有可能造成的排斥反应?李教授将主题素材贯穿在对织体的构思中,去组织不同风格的织体音型,使其具有相对的统一性。
除去李教授钢琴即兴的技术操作层面,还可管窥其即兴的丰富内涵。
首先,即兴能立体彰显一个活生生的创造者形象。这个“创造者”形象,既是音乐的本质,也是音乐教育的本质。李教授运用这种通俗易懂、直观明了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即兴创作的乐趣,并将学生带入了创造性的层面,使得整场讲座具有了维特根斯坦的"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这一意味。
其次,即兴凸显的是直觉思维。即兴是从"心"出发,将复杂的现实感觉、印象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心灵的统辖活动;在这个活动的生成过程中,个体将自己独特的生命历程及感悟植入这种直觉活动中,通过即兴去表现自我。再次,即兴强调的是经验。即兴是主动者的即兴,外在表现为人的审美经验,却与人的日常经验紧密关联。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是即兴创作的直接源泉,通过有意识地提炼、深化及升华,最后生成了审美经验,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种有意味的表现。
最后,即兴不强调完美,确切地说即兴本无完美。李教授多次强调,每一次即兴都是“不一样的烟火”,都是在不同心境下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为此,学生应该建立起这种概念或者意识,即兴不在乎你是否表达得完满、充分,重要的是“你在表达”,强调的是即兴的过程、体现的是海德格尔式“存在”(而不是“存在者”)。恰如霍夫曼斯塔尔所说“美学从来都不是独立而被动的∶它意味着判断和行动”,即兴要去“判断和行动”,只有这样,“即兴”才能成为“即兴”。
意义之上
(一)关于理论的知识表达
在讲座现场,李教授一方面运用鲜活的案例去例证,前后演奏了三十多首乐曲,每一个理论点讲解之后,必匹配若干个对应的实例,将理论表达和实践演奏自如地结合在一起,简单直观、效果突出,使得整个讲座恰似一场音乐会,让学生“心领”而“神会”。另一方面,在讲座过程中,李教授还强调理论知识只是对现状的一种解释、一种理解而已,而非终极解释、终极理解,不可将理论知识绝对化。强调了理论知识所具有的动态性,不可将其禁锢在一个狭隘的思维模式里让其成为"死知识",而应该建立一种非常明确的有关理论知识的概念。如学生要勇敢质疑理论知识的确定性和客观性,努力规避理论知识的教条化,深化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最终的目标是要让理论知识走向具体情境,实现灵活运用,从而自然引出丰富多彩的“钢琴即兴表达”对“理论知识表达”所具有的本质性意义。
(二)关于实践的风格表达
李教授多选择不同风格、不同历史时期耳熟能详的作品来演奏,从而使得实践演奏色彩丰富、情感多元。对同一个理论问题的诠释,李教授会同时精选民族调式风格、西方古典风格、西方现代爵士风格,甚至流行音乐风格的作品来辅助证明。如李教授在论述如何“提高对和声的审美能力”的时候,列举了《D大调小曲》《小河淌水》《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月亮代表我的心》《e小调前奏曲》(肖邦)、《叶塞尼亚》《我和我的祖国》七首不同风格的作品,有钢琴曲、民歌、大众歌曲、流行歌曲,等等。
(三)关于现场的互动表达
李教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使讲座在欢乐愉快的情境中自然完成,无形中实现了认知学习理论中的“情境”理念。李教授让学生现场出题,现场作答;引导学生现场“即兴”,现场引导,这种师生之间频繁、扣题、高质量的互动,让学生深切领悟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参与共同学习的意义。
综上,李教授独特的“类音乐会”式的讲座模式,大量的现实案例、现场实践演奏兼理论分析,会让学生获得一些直观经验,并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学习行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对一些较为复杂和深奥的和声、对位理论进行研习时,行动的意义远远大于“言说”,多听、多分析、多练习自会有感受。李教授建议,让学生先体会理论知识的魅力,后在即兴的具体的"类游戏"实践中,直观感知理论知识如何被美化,如何又变成了"美"。
在论述即兴的功能和意义时,李教授除了通过教学互动的方式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之外,还让理论知识"鲜活"起来,实现"再创造",从而获得对理论知识的独特感受,这是理论知识的应用之义,也是此次讲座中的精彩所在。
意义之外
本次讲座以“和声”为主旨,由即兴出发,在音乐本体和技术表达的观摩之外,引发了笔者颇多有关钢琴即兴教学的现实思考,并引申出更多题外之意。
首先,在当下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学制建设和相关学科建设中,钢琴即兴教学的一个显性"问题"就是“即兴”的边界无法被清晰界定,从而使得即兴及与之相关的教学无法被客观量化和评价。然而,正是因为不确定性,反而使得即兴教育是有确定性的未来;而那些所谓有确定性培养目标的科学,反而现实问题多多。故而,与即兴相关的教学既可以作为当下音乐学专业(当然也可以包括音乐学科其他非音乐学专业)的有益补充,又可以弥补当下科学化的学科设置中的一些显性弊端。在专业音乐学院里,上海音乐学院孙维权教授率先认识到即兴教学的意义,并开设了即兴教学相关课程;与之相呼应,在普通高校里,李未明教授也率先进行有关即兴的教学实验并坚持了十余年,教学成效可以说是显著的。这是钢琴即兴在实用性层面上的意义。
其次,在漫长的专业音乐发展历程中,即兴式微的主要原因在于科学主义美学对人本主义美学的“碾压”和两者之间的妥协及互融。从本质而言,即兴更倾向于一种农业文明的思维模式,在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时代大潮中,即兴式微是必然之趋势。但在现代美学发展历程中,回归感性、弱化理性,成了一种时代思潮。音乐创作中即兴思维及内在蕴含着的对“非理性”的渴望和对自我表达的欲望,自然吻合了这种“非理性”思潮,从而成为人本主义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钢琴即兴凸显着非理性思维,强调直觉式感性,从而有可能打开艺术教育另外一扇门,这是钢琴即兴在美学层面上的意义。
最后,马克思认为艺术生产区别于其他生产的本质在于它是“自由的精神生产”“只有超越了人类生存的自然必然性、不追求任何直接实践目的、表征人的自由、展现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精神生产,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生产”①。由此理解有关艺术生产的定位,我们可以认为钢琴即兴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主要“表征个体自由”“展现个体本质力量”的精神生产。即兴艺术创作生产出的是自我的精神、自我的思想,从这个角度看,钢琴即兴创作是一种属于"自由的精神生产”,能满足自我的精神诉求,从而逐渐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的发展最终诉求。这是钢琴即兴在哲学层面上的意义。
回溯李未明教授这些年的努力,会发现他在各大高校讲座的主题几乎是相同的,连讲座名称都统一为“和声的魅力和即兴的乐趣”,这是他的“执拗”坚守。当下钢琴教育界,有关即兴的讲座并非主流(甚至有可能完全缺失的),而在这样的语境下,李教授坚持传达他对即兴的理解,将讲台变成舞台、将舞台变讲台,几十年如一日地陈述着他的学术观、演奏观。强调钢琴实践、强调艺术创造、强调立足当下教育现状从而补充当下音乐教育;强调精神健康和丰盈;强调人的自由、完整和全面发展。这是李未明教授坚持的本质性意义。
李未明简介
李未明,1947年生人,身世“显赫”。生于“音乐之岛”——福建厦门鼓浪屿,自小浸淫在浓烈的艺术氛围中,形成了强烈且敏锐的艺术直觉感受力;生于音乐世家(母亲是中国著名的歌唱家),属于典型意义上的“星二代”、“学二代”,家学渊源家风优良,重视“道德仁义礼”的人格品德修养训练,接受严格而又系统的艺术教育,形成了谦逊好学、忧国忧民的文人气度,为其后来学业和事业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后来,成为了音乐教育家、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二级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社会音乐委员会委员、中国音协电子键盘学会副会长;担任过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原副院长、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原副院长;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国家曾宪梓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曾被福建省政府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曾获福建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诸多奖项;曾出版《钢琴重奏曲集 《双钢琴曲集》、《数码钢琴集体课教程》等多部教材;还曾应邀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全国90多所高等院校讲学及德国、意大利等多国学术交流;曾应邀在多项重要国内外钢琴赛事担任评委,如:文化部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教育部高校大学生五项全能比赛、中国音协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史坦威青少年国际钢琴大赛(亚太区决赛)、韩国釜山国际音乐节、新加坡亚洲青少年钢琴比赛等国际比赛。可谓精彩人生、人生精彩!
图文:檀革胜
编辑:姚文帅
审稿:姚文帅
指导老师:葛卫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