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刀尖上的大清 乾隆的骄傲与神锋

发布时间:2022-08-12 10:50:48 |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作者:王建南 | 责任编辑:苏向东

  清乾隆 木柄黑漆金银丝鞘太阿腰刀 长9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玉嵌料石柄铜叶鞘匕首 长4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鲨鱼皮嵌宝石柄鋄金鞘神锋剑 长6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同治 铜“健锐营”合符 长1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木柄鲨鱼皮鞘腰刀 长100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镶黄旗盔甲 上衣通长74厘米,下裳长7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雍正皇帝御用兔叉箭 长110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王建南

展览:崇威耀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武备展

展期:2022年7月22日-10月30日

地点:嘉德艺术中心

武备,即武器装备。清宫武备特指清代宫廷收藏的皇帝御用、官用的军事器械,其中大部分都是由皇帝钦定制作和收藏的精品。本次嘉德艺术中心举办的武备展从故宫博物院上万件藏品中挑选出不同材质、不同工艺、不同种类的153件精品。这些难得一见的宫廷文物,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清代武备的状况。展览分为三大单元,分别为“礼遇天地”“神锋握胜”“宝冶凝涛”,展现了金戈铁马的历史气象与锐意进取的精神格局。

金戈铁马尚武朝代

清朝骑射开国,以武力得天下。自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称汗立后金,公开反叛明朝政府,再到清军入关,与大明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几乎无一日不用兵。战场由白山黑水的萨尔浒,一直蔓延西南边陲。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五代皇帝的苦心经营,至乾隆时期,国势强盛,疆域辽阔,称为“康雍乾盛世”。

蒙古人是清朝夺取天下的同盟军,但又是清朝统治者严防的对象。大清创立之初,清朝统治者便意识到成吉思汗后裔们建立蒙古政权的威胁,于是创建盟旗制度控制漠南蒙古,又用藏传佛教和上层联姻的怀柔政策拉拢蒙古。1688年崛起的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击败了漠北蒙古,进而攻占了西北不少地方,成为清朝入关后最危险的敌人。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迭经三朝,历时70年,最终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大大巩固了清朝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打击了沙皇俄国的侵略势力。

在这样一个尚武的朝代,武备自然是重中之重,一刀一剑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一盔一甲折射出满清政权的所思所想。被后世称为“集古今之特色,揽中外之精华”的清刀,既有高超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又蕴藏时代独有的刀剑文化。

再精良的武备,如果没有训练有素能征善战的兵将,也将成一堆废铁。八旗武装是清朝统治260余年间最主要的军事组织,始建于160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战争中,为更好地统辖军队,率先创立了四旗制度,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后又增编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中,上三旗为正黄、镶黄、正白旗,是皇帝的亲军,由清帝直接统管。

清代日常检验八旗的训练状况而设有大阅制度,展厅中陈列了八旗士兵在接受皇帝大阅时所穿棉甲,是乾隆皇帝为了体恤士兵,下令制造不用铁叶的棉甲。京郊的南苑曾是阅兵的主要地点。大阅之日,皇帝从南苑行宫至晾鹰台,再入天子专享的黄色大帐,稍事休息后,身着铠甲,腰悬撒袋、宝刀,手握马鞭,纵马至武场,大阅开始。场面规模盛大,仅参加的步兵、骑兵、炮兵等就有18771人之多。兵种涉及前锋营、护军营、骁骑营、火器营等。展示活动的内容包括较射、火器演放、阵法演练等等,蔚为壮观。

本次展览中将“调前锋护军营官兵”合符、飞虎斧、藤牌营藤牌、锁子甲和火枪等军用器物,结合现场绘制的情境图画,为观看者努力营造身临其境之感。比如一顶貌似渔翁的斗笠,其实是一个藤牌,为清军藤牌营所用的防护兵器。采取藤的质地,既坚韧又轻便。形圆中凸,外彩漆线勒绘虎头纹饰,内涂红漆,安有护臂装置。

乾隆的十全武功

乾隆五十七年,82岁的老皇帝撰写了《十全记》,记述一生的“十全武功”。毫无疑问,乾隆皇帝又成为本次武备大展中的主角。在乾隆皇帝有生之年,为了加强国家的统一,中央政府曾十次派兵平定边疆叛乱,其中以征抚漠西蒙古,消灭准噶尔部和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新疆回部,平定大小金川为最,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虽然乾隆自诩为“十全老人”,但他并不以武力为耀,坦言“武功不过为君之一事”。以武为常,但不轻试其锋,战争只是手段。

展中有一把腰刀,为渥巴锡进献乾隆皇帝之物,这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见证。1771年1月5日,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部众17万人踏上回归祖国之路,沿途战胜了追袭阻拦的沙俄军队,于6月胜利回到祖国,受到乾隆皇帝的热情接待。

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起于康熙二十九年,结束于乾隆二十二年,时间长达六十七年,最终以清朝的全面胜利、准噶尔部的彻底灭亡而告终。准噶尔所割据的地方被清朝政府全部收回,并设置了军政机构进行管辖。这是乾隆年间最辉煌的胜利,甚至也是整个清朝最辉煌的胜利。这场胜利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乾隆皇帝本人,是他抓住了宝贵的历史机遇,果断决策,下定决心,彻底地征服了准噶尔。乾隆皇帝能够最终取得胜利,可以说是祖父康熙帝为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祖孙两人都是射箭的高手。展柜中并列摆放了两位皇帝生前所用之弓:一把木花纹桦皮康熙帝御用弓,另一把也是木质,面贴牛角,背贴金桃皮,为乾隆帝所用。有了皇帝的率先示范,何愁将领兵士不精于骑射。

御用的“神锋”

中国人武备中的主要兵器刀剑,经历了一番漫长的演变史。有了汉朝至明朝数千年兵器设计与锻造技术的积累,才造就了集百家之长的清刀。清刀是清朝时期的制式官刀,在其身上留有多国刀剑的影子,如日本、印度、土耳其及蒙古,在腰刀、柳叶刀、牛尾刀等形制中,还可见浓厚的辽金遗风。清刀刀身一般都带有一定弧度,似弯刀形制,可分为顺刀、窝刀、朴刀、斩马刀等样式。

清刀之中又以乾隆皇帝所督造御用的一批刀具最为精良。乾隆帝牢记“骑射得天下”的祖训,自己“每岁行围,犹能于马上骑射”,更要求这份武功“传之子孙毋替”。清宫档案记载,内务府造办处曾奉乾隆帝旨意,聘请能工巧匠,先后分四批,精工打造出九十把腰刀和三十口宝剑。其中腰刀分“天字号”“地字号”“人字号”三种,每种三十把。这九十把御用清刀,在形制上颇为一致,刀身整体细长,呈“S”形,在刃锋至刀尖处略为上翘,只在刀柄和刀鞘的材质上有所差别。如天字号刀,多用玉柄金桃皮鞘,地字号刀则是木柄绿鲨鱼皮鞘,且有多把刀在刀鞘和刀柄处镶嵌了各种宝石,颇显乾隆皇帝的奢华之风。

展厅中的“明星刀具”是一把木柄黑漆鞘“太阿”腰刀,刀刃钢质,底部一面错银丝横为“地字一号”,纵为“太阿”。太阿,为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干将所铸。此刀的另一面横为“乾隆年制”,纵为错金、银、铜丝组成一人云月下试刀图案。刀鞘牛角质,髹黑漆,嵌金银铜丝。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命造办处打造此刀,本意在大阅时佩带使用,但其制作过程历经波折,用时七年方才完成。

另一把引人注目的是木柄鲨鱼皮鞘腰刀,刀身钢质,上刻“奔狼”图案。刀鞘木质,蒙绿鲨鱼皮,铁箍提梁,外裹紫红布套。附一牙牌,一面刻“神锋握胜”和“咸丰”朱印,另一面刻“遏必隆玲珑刀一,乾隆十三年赐经略大学士公傅恒平定金川用过”。此刀原为康熙初年辅政四大臣之一遏必隆所有。乾隆十年,川西北高原(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爆发了大小金川之役,这是乾隆皇帝登基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用兵。时任经略大臣的遏必隆之孙讷亲,才三十多岁,已身为军机大臣,也是皇亲国戚,却没有什么作战经验,能力一般,面对敌军“山陡箐密,碉寨层层”,连战连败。盛怒之下的乾隆皇帝派大学士傅恒取而代之,并赐遏必隆刀斩杀了讷亲。

还有一把闻名遐迩的刀是乾隆皇帝的“小神锋”,体现了中国古代“藏礼于兵”的思想。从周代起,中国古人就将“礼”划分为五类,称为“五礼”,作为五礼中等级最高的吉礼,是对天、地、人的祭祀。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钦定“神锋”为吉礼随侍佩刀。此刀造型完全按照剑的风格打造,制作时乾隆皇帝点明“不要刀尖子要剑尖子”。遗憾的是,这把用于清代最高等级祭祀的御用之物目前保存在法国军事博物馆中。而“小神锋”则是乾隆皇帝根据吉礼随侍“神锋”佩刀而特意仿制的。据文献记载,一共有两把,目前都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本次展览中出现的即是其中之一。乾隆皇帝对这两把“小神锋”十分重视,制造过程中命专人监看,从绘制纸样到制作木样,从刀鞘到刀刃再到刀柄,乾隆皇帝都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历时一年多才制作完成这两把“小神锋”。

1743年10月,32岁的乾隆帝在恭谒永陵、福陵、昭陵祭祖后驻跸盛京(今沈阳),书就《盛京赋》,序文写道:“盖以祖宗之心为心则必思开创之维艰,知守成之不易,兢兢业业畏天爱人。”敬天法祖,协和万邦,清代武备展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本版图片版权归属故宫博物馆

供图/故宫博物馆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