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考古文明系列展览的开篇之作——“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7月29日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览以其众多重量级文物及其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在上海引发观展热潮。展览开幕当天,澎湃新闻专访了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邀请他解读此次大展。
田凯以河洛地区的考古项目与“中国”之间的密切关联,讲述了“何以中国”的概念,并解读了“中国之源”“中国之中”与“中国之本”的概念。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
田凯认为,“何以中国”是一个大概念,也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宅兹中国”作为首展回答了“何以中国”最关键性的三个问题。第一个解答的是“中国之源”,就是中国从哪里来的问题。第二个解答的是“中国之中”,即中国在哪里的问题;第三个解答的是“中国之本”,即中国的本源、中国的文化概念是什么?
“中国”是从哪里来的?田凯对澎湃新闻表示,“作为河南、作为中原,夏王朝第一个国都在河南建立,在此之前经过仰韶文化发展阶段,龙山文化发展阶段,我们文明社会发展的最终成果,缔造了我们最早的国家。最早中国的雏形就在中原地区开始形成,最早的国家在河南出现,这就是我们中国之源最早的国。”
那么中国在哪里?中国在中国之中。周公按照武王的旨意测定“天下之中”,择中建都,这个处于中间的区域就叫“中国”,就在河洛地区,对应了展览名称“宅兹中国”的含义。
“中国的文化概念是什么?则从展览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相信观众看完展览,心中会有对这三个关键性问题的答案。”田凯说。
对话|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
澎湃新闻:展览名称“宅兹中国”四个字出自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也是最早“中国”一词的出处。您也提到此次展览解答的“何以中国”三个关键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之中”,从您的视角,联系展览主题和名称,如何解读河南与“中国”之间的密切关联。
田凯:这次展览的名称“宅兹中国”,“宅兹中国”这个名称的出处是陕西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上面的铭文,记载了武王伐商以后,在成王时期,周公平定“三监之乱”,武庚叛乱,为了震慑东方,达到它统御全境的目的,按照周武王的旨意,周公用圭表来测定“天下之中”,从而要在天下之中建立一个都城,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洛邑,在洛阳建立都城。那么测定天下之中的位置在哪呢?就在河南登封的嵩山告成镇,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阳城,战国的阳城旁边隔了一条河就是登封的王城岗遗址。
何尊
何尊铭文拓片
王城岗遗址我们现在一直在进行着发掘,发现了40多万平米的古城遗址。根据文献记载和遗址的地望,现在专家们认为王城岗遗址应该就是禹都阳城的都城遗址。
所以周公测定“天下之中”以后,就选择在河洛地区兴建洛邑,兴建完以后就作为东方的一座都城实施周朝的统治,并且文献记载叫“居九鼎焉”,就是指把九鼎迁到这里了,按照当时的说法,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定个国都,因为这里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便于实施统治,这是文献记载的我们的“天下之中”。
那么为什么要在这里定“天下之中”?我刚才讲了,首先夏的都城在这个区域,包括我们所说的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这是夏后期的都城,夏前期的都城,包括我刚才说的登封王城岗遗址,还有禹州的瓦店遗址,以及新密的新砦遗址,构成了一系列和夏有关的都城遗址。
那么结合文献记载、结合这些遗址的地望和它出土的文物进行研究,王城岗遗址很可能就是夏禹所都的阳城,即禹都阳城遗址;瓦店遗址很可能就是启所居的阳翟;新密新砦遗址很可能和后羿代夏这个故事有关系,因为在遗址里边发现了很多东夷文化的器物,也间接能够证明这样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那么二里头遗址是夏代后期的一个都城遗址,所以夏王朝就在这个区域建都,它是个核心。
商王朝灭夏以后在郑州商城建立都城,又在离二里头不远的偃师商城尸乡沟这个地方建了一座都城,商代后期又迁到了安阳殷墟,加上西周在这个地方定“天下之中”,在河洛建立都城洛邑,到了东周又正式把国都迁到这里。
《史记》的封禅书中有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也”。所以这个区域从国家产生以后一直都是都城所在地,所以“宅兹中国”就是要在这里建立国都,它有地域上的优势,它是天下之中地域上的优势。同时这个区域它的土壤、气候、地理环境适合农业种植,能够养育大量的人口,又便于向四方进行统御。河洛地区的河洛盆地,四面又有险可守,进可攻,退可守,是一个很好的建都的地方。
所以不仅是夏商周三代,在以后的王朝发展当中,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以及五代时期的几个王朝都在河洛地区建都。据统计,历史上有22个王朝在河南建立都城,为什么有这么多王朝要在河南建立都城,因为这里有很深的历史根基,很深的文化底蕴。
在我们文明的起源阶段,在距今5000多年的时间段里,北边有辽河的红山文化进入文明形态,南方有良渚文化进入文明阶段,中原地区就是仰韶文化中后期进入文明阶段,特别是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辐射力最强,向北它辐射到河套地区,向西辐射到甘青地区,向东辐射到山东西部的地区,向南辐射到了汉水流域江汉地区,仰韶文化是这些文化当中辐射面最宽、最广的一个,也就是它的文化影响力最大。
那么仰韶中后期在三门峡区域,灵宝黄帝铸鼎塬聚落遗址群发现有西坡遗址和北阳平遗址等,在西坡遗址发现了有5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形象地说,它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宫殿,并且有将近10多平米的墓葬,证明社会分化已经出现,进入了早期古国的这样一个阶段。有专家形象地定名“仰韶古国”。
在河南西部的巩义、郑州这一带,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了双槐树遗址,双槐树遗址面积达到117多万平方米,三重环壕,中心有围墙围起特殊居住区域,成排的大房子。里边有用陶罐组成的北斗九星,在这一区域的外边有大广场,广场北边有上千平方米的建筑基址,基本上形成了前朝后寝的布局和围绕中心来布局的这样一个体系,以及一门三道的后来国都城门的这样一个形态,这些形态都为后来的文化所继承,特别是到二里头时期,所以双槐树遗址被认为是河洛古国的都邑性遗址,被誉为我们早期文明的胚胎。在郑州、灵宝一带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黄帝的传说,郑州新郑是黄帝故里,灵宝铸鼎原又是黄帝铸鼎升天的地方,联系郑州地区和灵宝的仰韶时期发达的文化遗存,不得不使我们产生更多的联想。
所以在距今5500到5300多年前,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非常高等级的一个文明形态,并且这个文明形态和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都不太一样。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更注重于祭祀神灵,中原文化更注重人文色彩,民本色彩非常强烈。虽然有10多平方米的墓葬,但里边的随葬品非常简朴,象征权力的也就是玉钺。玉钺是由原来的生产工具变成武器,最后变成权力的象征。
在河南的裴李岗时期就出现了陶鼎,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鼎。在仰韶时期遗址也发现了很多鼎的随葬。那么鼎进一步发展,到二里头时期开始出现铜鼎,就是我们展览上展出的中国第一件铜鼎,鼎最后延续发展成了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的功用是煮饭的炊具,这也和我们百姓的普通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像鼎、钺这类最质朴的生产工具、实用器皿,最后变成了权力的象征,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原地区以人为本的这样一种文化特色,这也是后来我们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基因,它的核心所在。
所以有了这样一个仰韶时期中原地区的文明发展,到了龙山时期,中原地区就出现了众多的城址,形成了群居到群城到群都的这样一个发展脉络,所以这个地区就作为我们文明不断向周边发展的一个核心区。
所以我们解读,包括后来周公把国家的中心放在这里,认为这是“天下之中”,要在这里建都来统御,所以就有了后来我们所说的“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逐鹿”这样的一些概念。
澎湃新闻:此次展览呈现了众多诸如二里头遗址,殷墟安阳妇好墓,郑州商城遗址,三门峡虢国墓地等河南重要考古遗址的出土文物。你们是如何遴选展品向上海的海内外观众呈现河南夏商周文明的一个剖面的?
田凯:这次展品的选取是由上海博物馆的专家和河南的专家一起进行遴选的。当然在遴选展品之前,首先要确定展览的主题思想和主题框架。按照主题思想和框架来选择。选取的展品要能充分体现中国的文化概念,能反映我们传统的思想文化,礼制规范,道德规范,天人观念等等这类文物,来解读“宅兹中国”“何以中国”的中国之本。
在具体的选取过程中还要尽量使其体系化,涵盖的面要广,同时选取规格比较高的,所以这次一级品所占的比例非常之高,达到76件之多,占整个展品的三分之一,这些就是我们遴选展品的原则。
澎湃新闻:夏商周三代创造了登峰造极的青铜文明、成熟的文字系统和辉煌灿烂的礼制文化。您提到此次展览从展品上充分体现了最早中国形成的礼制规范,道德规范、王都制度,天人观念等,能以具体文物为例谈一谈?您最想向上海的观众推荐哪几件展品?
田凯:首先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件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方格纹铜鼎”,就是这次展览作为夏代的代表性文物摆放在序厅的第一件展品。我为什么要介绍这件文物呢?我刚才谈了鼎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鼎文化也同样是从中原开始的。在距今7000~9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已经开始出现最早的鼎了。鼎从一种炊具最后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这件鼎是夏代的,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鼎。我们都知道青铜器是从西亚传过来的,最初传进来都是一些成片状的工具,比较容易铸造。到了中国以后,我们开始采用内范外范的铸造技术铸造铜容器,这种铸造工艺更加复杂。这个青铜鼎是从龙山文化的造型演变而来的,从陶鼎造型最后演变成了铜鼎。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传国之宝,因以借指国家政权。鼎既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又是道德的象征,鼎又附带了道德规范。《左传》里就记载了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编者注: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帅军打败陆浑戎之后,驻扎洛阳郊区。去军中慰问,楚庄王竟然问起周王室鼎的轻重,结果吃了王孙满的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楚子庄王无话可说。以鼎的多少表明身份,是周王朝的礼乐文化,楚子庄王“问鼎中原”,恰是融入以周为正统的华夏文明的证明。 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鼎文化又是我们文化发展创新的一种象征。我们有个成语叫“革故鼎新”,鼎是一种食器,把食物放进去经过蒸煮会变成新的一种形态,人们能够吃,这叫“鼎新”,所以我们叫革故鼎新。鼎又是一种变革的象征,它既是传承又是变革,所以鼎身上负载了许许多多我们中国文化的基因、礼仪规范、道德和我们创新的思想。所以这件器物看着是不起眼的一个小鼎,承载了我们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在里边。
我想再给大家介绍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器物,叫“妇好鸮尊”,“妇好鸮尊”总共出土了两件,首先它艺术性很强,鸮就是猫头鹰,设计上把猫头鹰前面的两个爪子和它的尾部形成了三足,作为三个支撑点,非常科学,没有任何其他的附加。鸮尊身上有许多的纹饰,蛇纹、龙纹、夔纹、云雷纹,包括它的背上还有一个小龙,所以鸮尊的艺术性很强,负载了很多神秘的文化符号。从造型上看这只鸮昂首挺胸,为什么要塑造成这样的形象?因为在商代鸮是国家战神的象征。
妇好作为一名女子的墓葬里边为什么要有“战神”鸮的随葬,这里边有两重含义,一则它随葬在墓里为了镇墓驱邪的作用;二则墓主人妇好作为商王武丁的妻子,协助武丁南征北战,打土方、鬼方屡立战功,所以她是一个女将军。把这件器物随到她的墓葬中,也是对他身份的一种表达。所以这件器物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历史文化价值都非常高。
第三件器物我想讲一下王子午鼎。王子午是楚国的令尹,楚庄王的儿子。这件器物出土在我们所说的南水北调的渠首丹江水库,丹江水库下边淹没着一个古城,就是丹阳城,丹阳是楚国的第一个都城,是楚国的源头,所以在这里发现了楚国贵族的墓地,王子午鼎就是从丹阳淅川下寺春秋楚墓中出土,通过它可以看到楚文化的艺术特征。它不像中原的鼎都是圆鼓鼓的,显得很端正。楚文化的鼎是个细腰,束腰形,文献记载“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王喜欢细腰女子,所以鼎也是束腰形,器身上的纹饰非常繁褥,我们称其有鬼神之气和浪漫风格。鼎的四周围绕着几只非常可爱的小兽,这些小兽的头部都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属于当时非常先进的一种铸造技术,应该说也是我们现在发现的最早的失蜡法铸造工艺。从楚国做工精妙、气势非凡的青铜鼎可联想到楚国一度“问鼎中原”“饮马黄河”的霸道作风。所以从器物的背后,我们可以解读很多关于楚国文化和它的历史故事。
此次展览展线上也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祭祀用的九鼎八簋,那么九鼎八簋其实已经显露他们僭越的心态,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九鼎八簋,诸侯是七鼎六簋。此次展览也展出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的一组青铜器物,不过它的七鼎六簋没有展出,实际上在虢国墓葬里边出土很规范的有七鼎六簋。
澎湃新闻:河南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源地,历来也是考古大省。去年公布的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河南14项入选,位居全国第一。您能否概括介绍下河南考古百年来取得的成就,以及您如何看待这些成就。
田凯: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所以河南遍布了众多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河南又是中国考古的摇篮。1921年瑞典人安特森在仰韶村的发掘,开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这100年来,河南的考古事业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什么这么讲?首先考古学从河南开始,第二,中国最早的地层学从河南开始,在安阳殷墟后岗遗址,梁思永先生在那里进行发掘,发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殷墟叠加的地层,我们叫三叠层,这是中国最早的地层学的开始。
1931年,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工作现场的中国考古学先驱们,从左到右依次
为董作宾、李济、傅斯年、梁思永(图片来自网络)
河南又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领军人许多都在河南工作过,从河南培养出来的,特别是仰韶遗址、庙底沟遗址、安阳殷墟造就了中国一大批考古学家,像李济先生、董作宾先生、梁思永先生、夏鼐先生、郭宝钧先生、安志敏先生等,许多的考古大家都是从河南考古发掘起步,后来成了中国的考古大家。
新中国第一批考古发掘报告《从庙底沟到三里桥》
新中国第一批考古发掘报告《洛阳中州路》
新中国第一批考古发掘报告《白沙宋墓》
河南又奠定了许多中国考古学方法论的基础。像安志敏先生发掘庙底沟遗址,写的一本书——《从庙底沟到三里桥》,这本书就奠定中国早期文化,特别是仰韶时期文化、龙山文化的一个脉络和序列;包括在洛阳中州路的发掘,《洛阳中州路》这本书奠定了中国春秋战国的文化发展类型和考古学的分期;北京大学宿白先生通过对白沙宋墓的发掘和研究,奠定了宋朝考古的方法和理论。所以河南的考古奠定了中国考古学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这也是河南考古对中国考古的贡献。
王城岗遗址
另外河南考古勾勒了中华文明的脉络体系,勾勒了百万年的人类史。河南洛阳的栾川人距今四五十万年左右,灵井许昌人遗址为我们现在研究距今10万年前后东亚人的形成提供了线索,以及目前河南从10万年以来连续不断的旧石器、新石器遗址的发现,像老奶奶庙,鲁山仙人洞等一系列的发现,包括最近在裴李岗遗址先后发现了连续不断的3万年、2万年、1万年遗存,李家沟遗址发现了距今1万多年的中原地区最早的陶片。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文化出现的连续不断的遗址。这些发现以及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年到9000年的裴李岗文化,是我们农业文明的第一个高峰。舞阳贾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重要的代表性遗址,代表这一阶段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度,出土的贾湖骨笛、龟壳以及上面的契刻符号等一系列文化元素达到了一个高峰。再发展就是我们的仰韶文化,特别是庙底沟类型,形成了我们仰韶古国和河洛古国,这是我们进入文明门槛的一个标志。到了龙山时期,我们出现了众多的古城,有数十座古城遗址,奠定了我们国家形成的基础。
再往后发展夏王朝在河南建立,禹都阳城,启都阳翟一直到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和引领者。夏之后我们商朝的一系列的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安阳殷墟,这是商代的核心。商之后周朝,西周在洛邑建都城,定鼎中原,到了东周又迁都河南,之后一系列的汉、魏、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都城都在河南,隋唐洛阳城非常繁华,宋代都城在开封……所以中国5000年文明史,4000年的国家史,3000多年的都城都在中原河南地区,这也是我们考古所证明了的。
河南考古证明了百万年的人类史,1万年的文化史,5000年的文明史和4000多年连续不断的我们国家的历史,就是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河南的一系列考古发现证明了我们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连续发展没有断线,所以这是我们的主根主脉。我想这是河南考古对我们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澎湃新闻:河南有没有打算建考古博物馆?今年,像陕西、湖北都相继建成并开放考古博物馆。
田凯:我们现在已经开工要建河南考古研究院的新院,选址在大河村遗址旁边,5万平方米,已经奠基,不久的将来一座现代化的考古研究院将会面世,其中也有我们考古学的专门展厅和展览,也相当于一个考古博物馆。
河南其实有许许多多的考古博物馆,我们现在通过考古发掘的这些大遗址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有的正在建设,有的已经建成开放了。通过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让这些考古成果和考古遗址能够向大众开放,能够贴近大众,让大众走进我们的遗址,走进我们的遗产,来了解我们的遗产和遗址。在这些考古遗址上,我们建了众多的考古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前几天刚刚开放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馆,宝丰汝窑博物馆、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等。
所以在河南,我们有许许多多的考古类的博物馆。
澎湃新闻:看到来自河南的文物在上博的展厅呈现,踱步其中,有没有给您带来新的感触?
田凯:这么多重器和瑰宝来到上海,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里边展示,非常不容易。这么多重器在展厅里边,它有一股强大的气息,我们文化的气息,文明的气息,通过这些文物展示形成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冲击力。我想每一位进到展厅内的公众都能够被感染,受到冲击,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
展览现场
第二个感受是文化的碰撞。我们几千年前的这些文物带着土味、带着铜锈,来到现代化的、国际化的大都市,在这里展示。那么古老文明和现代都市在上海博物馆有一种强烈的碰撞,令我想到我们古人的每一件器物都是他们的发明创造,不同时期的器物和文化也都是在发展创新过程当中才形成的。古人带给我们的创新活力同样能够联系到今天我们的发展,我们的创新,这也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第三个强烈感受就是一种责任感。我们的古人创造和留下那么辉煌的文化和文明,延续到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我们老祖先的辉煌给发扬下去,延续下去,令其更加辉煌。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