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旅游体验中互动性和参与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沉浸式旅游演艺以其特有的互动体验、专属情境、艺术情调,日益受到游客的喜爱,成为旅游目的地引客的新方式。面对市场需求,沉浸式旅游演艺目前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激发创新活力?如何为文旅产业的未来赋能?
沉浸式演艺带动文旅经济发展
从《宋城千古情》《印象刘三姐》《延安印象》到《梦境光雾山》《夜上黄鹤楼》《今夕共西溪》,沉浸式旅游演艺项目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升级优化、推陈出新,在促进文旅消费、壮大文旅市场规模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城市的影响力。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发沉浸式旅游演艺”“创新文化消费场景”。业内人士普遍看好沉浸式旅游演艺,认为其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是文旅产业新风口。
如何将沉浸式旅游演艺与地方文化、商业业态结合是创作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在沉浸式旅游演艺策划专家白文看来,与歌剧、舞剧、话剧、音乐剧等舞台艺术相比,打造一台叫好又叫座的沉浸式旅游演艺难度更大,“没有剧本,所以要先做好调研工作。要深入调查目标游客群体的特征,分析研究地方民俗、饮食等特色文化,整合景区核心价值元素,做足功课,从而有针对性地打造满足消费需求的旅游演艺作品。”
差异化和市场化决定演出品质
作为景区的“软性”部分,内容是旅游演艺最为核心的要素。目前,沉浸式旅游演艺作品口碑褒贬不一,一些景区的沉浸式旅游演艺华而不实,内涵不足,“沉浸式”一度沦为景区吸引游客的噱头。
“感觉有点太突出科技手段,形式大于内容。新鲜感一消失,就有点审美疲劳了。”“剧情设计充满说教味,关于文化的表现手段和形式让我很难产生亲近感。”一对“90后”情侣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有一些旅游演艺项目,与旅游缺乏关联度,生搬硬套地方文化灌输给游客,变成脱离旅游市场的文化教科书,既没有获得好口碑,也没有为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白文认为,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和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旅游演艺一定要差异化和因地制宜,不要试图在文化方面求大求全。要提炼出游客喜闻乐见、与旅游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文化要素,要分析研究哪些文化内容适合应用到剧目表演中,哪些适合应用到文创产品中,哪些适合应用到文化产品营销过程中,还要找到有别于其他文化和旅游产品的差异。
“要提炼核心,要让游客看得懂、有共鸣。就和炒菜选食材一样,不是把菜市场所有的食材都买回家,也不是把所有的调料都倒进锅里,要清楚哪些食材、调料是用得着、客人也喜欢吃的。”白文说。
串联旅游经营业态让沉浸体验无处不在
沉浸式旅游演艺为传统景区进行模式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未来,景区一定是个大舞台,无论游客、观众,还是演员、工作人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行进式游’和‘沉浸式演’融为一体,每个人都是故事里的主角,都可以参与体验互动,实现角色转换,共同营造出一种沉浸体验。”白文说,“让游客在故事中探索,在剧情中互动,实现转换空间、移步换景,让景区处处有故事、处处皆剧场、人人可艺术,最终达到景区舞台化的效果。”
如今的年轻人,更愿意接受影像化、趣味化和体验式的文化表达与传播形式。文化传播也需要有趣、好看、好玩、碎片、圈子化和社交化。
白文谈到,创新沉浸式旅游演艺有三个思路。一是人文特点与时代趋势的匹配,比如和谐与美好、发展与奋斗、提升与创新。二是新形式与旧内涵之间的融合,历经岁月洗礼、时代变迁,最终保留下来的文化才是精华,要把这些文化穿上当代人喜欢的外衣,走进生活,让精神与价值观得以传承与前行。三是故事的延续与续写,在创作上不仅要挖掘历史、延续远古的故事、述说祖辈的故事,还要讲述我们所经历的故事。景区的夜游演艺应通过各种舞美形式营造沉浸感,最完整的沉浸是由场景沉浸、故事沉浸、角色沉浸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角色沉浸。角色沉浸能够真正让游客实现角色化、人物化,让每个观众都能成为故事里的角色,沉浸其中、感知人物、触摸剧情,同时实现多次交互体验。因此,景区的夜游演艺一定要考虑空间场景、演艺舞美的融合问题。要在演出剧目的创作中,充分利用原有的建筑场景特色,通过舞美、灯光等特效手段的渲染,将整个场景彻底舞美化。这样既不影响白天的场景营造,还能在夜晚的演出中形成巨大的演艺舞美视觉差异。
在他的设想中,沉浸式旅游演艺要串联起全景区的生活场景,包括餐饮、客栈、店铺、文创等各种旅游经营业态,让这些业态都能成为演艺情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情景体验式商业的目标,为文旅产业的发展赋能。“要以演艺为手段,让各类人物角色相互融合,让景区处处沉浸、人人沉浸,从而延长游客在旅游地的逗留时间,产生住宿、餐饮、交通等多方面的聚合效应,带动城市、文化、景区乃至整个文旅产业的经济收入和快速发展。”白文说。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