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求发展:设计院校“双一流”建设探索与实践
潘鲁生
内容摘要:在国家政策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双一流”建设历经6年多的发展,已经步入新阶段。在此时期内,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等先后召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对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新的部署。在新政策的指导下,高校面临新的任务,即如何真正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对此,文章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例,从设计学学科以特色求发展入手,在“双一流”建设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
关键词:设计院校;“双一流”;设计学专业;学科发展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性和标志性工程,已进入首轮结束而第二轮开始实施的新阶段。自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发布揭开了“双一流”建设的序幕开始,到2022年2月9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22〕1号)发布,“双一流”建设已推进实施6年有余。当前,“双一流”建设面临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如何坚守中国特色,融入发展大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相关学科领域跻身世界一流,是“双一流”建设面临的首要任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学学科全面深化认识,在新政策指引下,“着力解决‘双一流’建设中仍然存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够精准、资源配置亟待优化等问题”①,将设计学学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一、基于“双一流”建设现状确立设计学发展定位
在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中央美术学院和同济大学的设计学入围。由于清华大学可自行公布建设学科,同时鉴于其设计学的影响力,被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可能性很大。这三所高校同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相同,可知其在第一轮建设期间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在山东省层面,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高发〔2020〕1号),山东省确定了102个“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学名列其中,且位居第一层级的“高峰学科”建设学科。学校设计学在“十三五”期间是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可见学校设计学近年来建设成绩突出。
相对于其他独立建制的专业艺术院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突出设计学科专业优势,各学科方向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和文化创意产业及设计制造业发展;相对于综合大学的设计教学与研究,学校更强调艺术、人文基础上的创意与设计实践。对标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设计学为主体的独立建设的公办本科院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将坚持设计学强化建设和优先发展,以国家“双一流”建设为导向,全面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人才师资与硬件资源,理论研究、实践应用与产业发展,传统根性与当代活化等方面实现有机的跨界融合,使本学科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手工艺文化、促进高等设计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全力打造设计学高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于“一流学科”建设体系的学校设计学建设基础
设计学科自1973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之始即设立,1996年成为山东省“九五”重点建设学科,2005年被批准为省“十五”重点强化建设学科,2006年成为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获批山东省本学科唯一的“泰山学者”岗位,2011年成为省“十二五”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018年获批省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2020年获评山东省高等教育高水平学科“高峰学科”,是全省艺术学门类下唯一的高水平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设计学等级为B,是省内艺术学门类最高档。在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本学科2017至2021年稳居全国前十,区间位居全国前6%,2021年更是位居入全国同类学科第五位。本学科专业方向设置齐全,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设计类专业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学校构建了完善的教学科研平台,形成了完备的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体系。学校拥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平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手工艺研究基地、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和智能制造设计创新创业共同体、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11个省级平台。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和民艺学研究,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美术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与设计文献研究,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策略研究,设计创新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分别在2014、2019、2020、2021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立项;教师作品《铸梦》《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分别荣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奖”金奖、铜奖,实现山东设计类金奖零的突破;著作《中国民艺馆》《美在乡村》实现多语种版权输出。参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手艺农村”“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等重大工程。学校以设计学为主体力量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多次承担或参与完成重大艺术创意设计任务,参与、承办或主持完成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总体创意设计、上海世博会山东馆设计、韩国丽水世博会山东活动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山东活动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招待会和成果展览设计、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作品展设计、山东区域发展战略主题展等重点设计项目,对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成果亮相上海进博会国际舞台,积极助推打造“山东手造”文化创意品牌和产业新动能。设计学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品牌,践行“为人民而设计”的使命,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疫情防控主题创作”“建党百年主题创作”,凝聚思想共识,引领文化风尚,提升美育精神。
三、推进设计学“双一流”高质量建设的路径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国家政策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积极构建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设计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应用体系,全面提升设计学建设的环境、条件和能力。
(一)立足“四新”建设语境,拓展完善交叉融合的设计学学科体系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就颁给了物理学家,奖励他们解决了生物学问题,直接反映了交叉研究的重要价值与意义。”②当前,学科交叉的意义已形成共识,而以跨界、创新为特点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设计学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历史新机遇。在“四新”语境下,设计学要结合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进行提质增效,积极探索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发展的新路径,推动设计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在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并存的当代,设计学要与新文科相结合,积极关注理论、实践和功能问题,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优秀的创意设计和艺术展示服务国家文化建设。其次,在大数据、云计算时代,设计学要和新工科结合,“采取‘艺工结合’的特色发展思路,以取‘工’之所长以补‘艺’之短”③,推动设计创意、技术、市场与产业的有机结合,丰富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技巧,积极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再次,在乡村振兴、传统工艺振兴的背景下,设计学要和新农科相结合,挖掘乡村的文化、产品、手艺等资源并加以创新利用,提升科学研究的活跃度,加强乡村文化和产业建设,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最后,积极建设“新设计学”。学科交叉融合是设计学的内在属性,在2021年版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中,设计学被列入交叉学科门类④。设计学兼具工学和艺术学的双重属性,要借鉴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经验,突破艺术学的藩篱,推进设计学与经济类、管理类、轻工类、纺织类、机械类、材料类、计算机类、工程类学科的跨界交叉、嫁接移植,追求设计艺术的多元化和共生互动,打造交叉融合的新学科体系,实现跨学科的合作赋能与聚力突破,提升社会系统设计能力。
近年来,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速度加快,设计学要强化开放思维和融合思维,在注重既有内涵、外延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重大创新需求为导向进行前沿性探索。作为具有突出应用性的设计学,更要积极回应新技术、新需求和新国情,致力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学校设计学将在尊重、继承、强化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凝练和优化现有的传统民间工艺转化与应用研究、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商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数字艺术与影视动漫产业研究、智能制造与工业设计研究等学科方向,同时结合社会需求努力建设美丽乡村设计、民间文艺学、时尚设计、城市设计与理论、设计文化与政策等研究方向,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加快知识整合和资源流动,全面服务生产、生态、生活等各个领域,实现设计学学科体系的扩容。在促进设计学各学科方向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校在民艺学、艺术人类学、图像学和工艺美术领域的独特优势,形成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打造以设计学为主导的和谐发展的学科生态。面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遵循“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交叉渗透、适应社会”的基本原则,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学科互补,凝练学科特色。进一步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和学科布局优化,强化学科建设的系统性、深度协调性,促进设计学与美术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以及工学、管理学、文学等门类下的相关学科协调、互动发展,形成“以设计学为主导、美术学为基础、艺术学理论及相关学科为支撑、工艺美术为特色”的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群,营造良好学科生态,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学科更加综合的大学。
(二)立足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造型与造物观念,打造具有特色的设计学学术体系
1.根植中华文化沃土,提升设计学的话语表达能力
设计不只是工具的设计,更是人类思想、智慧的承载和容纳,是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坚定和深化。“传统文化资源既是国家文化创新的精神基因,也是国家文化主权保障发展的基石。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设计转化是一个重要命题,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从现代生活中把握需求,使设计有生活基础,有文化根基。”⑤设计学要扎根中国大地,汲取中国古典设计理论研究的精华,阐释、拓展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紧扣中国实际和时代精神,注重中国艺术精神的梳理、挖掘与构建,深挖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在继承、吸收和融合中实现中华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立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推出体现中国文化底蕴的重大艺术理论成果和精品力作,助力传统文化复兴,建设文化强国。
2.扩大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在交往速度加快、交往信息增大的当代,“双一流”建设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坐标系,与世界最高水平的学校同台竞技。要关注国际设计发展前沿,及时洞悉和适应设计领域的变化,积极寻求与国外设计类高校进行合作办学,促进中外设计交流互鉴,吸纳不同民族的文明成果,加强优质设计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国际艺术、设计及媒体院校联盟(CUMULUS)成员的优势,争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或展览,积极参与国际重大设计议题研究,探索中国设计的时尚表达与国际传播范式,使我国的设计发展融入到国际大潮之中,提升参与国际设计教育规则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提升中国设计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3.强化设计学科的特色
立足山东省深厚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传统工艺资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将传统工艺美术、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的研究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突出办学特色,积极构建符合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传承体系、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传承体系,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滋养和能量并注入新活力,探索实现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资源转化的有效途径,搭建传统与当代、民族与世界贯通的桥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使本学科成为先进设计思想和手工艺文化的重要源泉。学校将立足民艺学特色和工艺图形、图案、图像研究,开展中华传统经典纹饰研究和以传统工艺为重点的课题攻关,取用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典型符号、纹样图案、造型色彩、工艺技法、物料材质、民俗寓意等,使设计与当下的物品功能、视觉形象、空间构造相融合,用传统文化元素赋能设计的本土化表达,打造中华传统工艺的“山东手造”重要品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展示中华造型造物之魅力。
(三)精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拓展设计学应用体系
设计创新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设计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要切实把握宏观经济布局、文化艺术发展、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信息技术革新、社会民生需求、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对设计教育的新需求,坚持设计长远可持续发展观,为人民而设计,为生活而设计,努力用艺术设计的形式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目标。学校将坚持“立足山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办学定位,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生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艺术与设计大学。
1.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强化为国家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意识,加强与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的对接联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建立设计成果孵化、完整产业转化机制和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的协同共享,把社会资源转化为学校发展资源和育人资源,形成更具活力的学科发展环境。深化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通过政府引导、地方企业需求、研发团队的有机结合,大力促进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把科研成果和学科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出贡献。将学科专业特色、专家团队、经典案例等进行品牌化运营及宣传,提升学科社会知名度,积极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将深入推进校地产教融合发展,创新产教融合方式,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加强济南“文创设计与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青岛“电影、时尚产业与海洋科技产教融合项目基地”、淄博“陶琉产业融合创新项目基地”建设,积极申报青岛“设计产业学院”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2.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
把握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导向,围绕国家和山东省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关键领域和前沿问题,找准现实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建立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组建学科团队的机制,以设计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高效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文化“两创”、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传统工艺振兴、中国制造2025、新旧动能转换、海洋强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推动设计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满足产业需求。要立足国家政策、学科前沿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宏观上研究设计与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伦理的关系,发挥设计的整合攻坚和创新驱动作用,建立学科、专业、产业、行业协调发展机制,在改善民生、协调解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全局问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3.培养社会急需的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检验“双一流”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设计学要面向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以及行业、职业、岗位需求,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民生急需,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积极开展定制课堂、项目教学,实现端对端、实对实的产教深度融合,实施“卓越设计人才养成计划”,推进创新创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将理论研究、艺术设计和实践创新有机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设计教育的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批判思维、创新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不断为社会输出高质量设计人才。
结语
设计学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创新力提升至关重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至关重要,对乡村振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至关重要,而且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设计因此在文化、科技、经济、生态和民生等不同要素作用下形成了鲜明特点,体现为:国家形象中设计彰显的时代精神、国货国潮中文化的赋能作用、数字经济中创意研发机制的全面转变、智能制造中科技的加持助推作用、生态回归趋势下持续探索的环保主题,以及围绕一系列民生热点形成的具体生活优化方案等”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将从被动“改变”到主动“应变”“求变”,瞄准世界一流,立足中华传统造物文脉,坚守工匠精神,突出以民族民间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体系、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及以产业为核心的经济体系的有效对接,积极构建科学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本土与世界、学校与社会相得益彰、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充分激发设计学内生动力和活力,使特色更优、优势更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同时,学校也将充分认识将设计学建成“世界一流学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遵循“双一流”建设“稳中求进,进中求特,特中求优,优中求强,强变一流”⑦的一般规律,着眼长远发展,聚焦内涵建设,扎扎实实做好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切实把设计学建成基础坚实、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大、走得稳、走得实、走得远的一流学科。
注释:
①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22-01-2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2/14/content_5673489.
②李宁,黄俊平,黄海军.交叉融合相生共赢——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建设模式探索[J].大学与学科,2021(4):108-120.
③董占军.新工科背景下设计学学科专业建设问题[J].创意与设计,2020(5):77-81.
④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Z].2021-12-10.
⑤潘鲁生.设计服务民生[J].美术研究,2018(5):111-116.
⑥潘鲁生,殷波.2021设计:文化凝聚与国计民生的内生动力[J].中国文艺评论,2022(2):27-37.
⑦杜玉波.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路径选择[N].光明日报,2021-12-27.
作者简介:潘鲁生(1962-),男,山东曹县人,艺术学博士,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设计学、民艺学等。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