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广场的大型雕塑《旗帜》,由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它与分列广场两侧的其他四组大型雕塑共同讲述着中国共产党100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也是第十次全国文代会召开以来,中国文联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个生动缩影。除此之外,吴为山的雕塑还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用雕塑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艺术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上展出的大型雕塑《旗帜》是您今年的一个重要作品,请您谈谈创作背后的故事。
吴为山:《旗帜》从初创到最终完成,历时两年多,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的党旗到具有抽象意味的旗帜雕塑,经过了16次大改、数十次细节修改以及无数次研究、推敲、打磨。我除了对党旗包含的元素、党徽在党旗中的位置等进行深入研究之外,还多次专门到天安门广场去看升旗仪式,感受国旗升起时内心的激动澎湃之情。两年多的时间里,《旗帜》对我而言不仅是形式美的创造,更是文艺工作者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初心与使命的过程。
中国艺术报:您的雕塑作品遍布祖国各地,还走向世界。您如何通过雕塑作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吴为山:从古到今,中国历史上一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是时代的坐标,是人民的代表。如何用可视的形象,把不可视的历史时代坐标充分体现出来,展示出其“坐标性”?费孝通先生曾教导我:“你要把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塑造出来,中国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爱国。 ”在我创作的“中国文化名人系列”中,将那些历史精英、文化巨擘及其精神塑成一尊尊不朽之像。
今年9月16日,我创作的青铜组雕作品《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在希腊雅典的阿果拉广场揭幕。在爱琴海的阳光下,苏格拉底与孔子形神相遇,两尊沉甸甸的青铜雕像分立西东,面向彼此,象征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就如同春风化雨,传达出丰富的节奏韵律和超拔的精神特质。今年11月14日,我创作的雕塑《隐元禅师像》在日本长崎县东明山兴福寺揭幕并永久安放,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隐元禅师“再渡”东瀛,在日永立,对于增进中日民间交流,拉近两国人文纽带来说意义非凡。近些年我创作的《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心灵之门——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科与中国诗圣杜甫对话》《问道——孔子问道于老子》《孔子》《南京大屠杀组雕》等作品被永久安放在意大利、英国、巴西、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国家。今后,我还要把中国的孔子、老子、齐白石等形象立在世界上更多重要的地方。当外国人看到孔子的微笑、看到老子的道道皱纹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产生无限的敬仰。
中国艺术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您是如何践行的?
吴为山: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用作品来说话,作品就是人品,作品就是艺品,作品就是德品。要做到这一点,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中华民族历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在历史中找到规律、在历史中找到前进的方向;要扎根人民、要向人民学习,在人民的工作与生活当中找到他们的伟大之处;要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创新的方向,这样我们的作品才能有源头活水,才能接地气、有真情实感,也才真正能打动人、鼓舞人,成为人民奋进的号角。
中国艺术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向未来,中国美术馆有何规划?
吴为山:作为国家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不仅仅要展览作品,还要具有价值导向,要在美术的理论研究和评论等方面,紧密配合党中央各项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中国美术馆的理论工作、思想建设做好,真正发挥国家艺术殿堂的特殊作用。尤其在理论建设方面,我们要有所针对地在美术理论领域,研究如何在美术作品中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对美术的诉求,将具有建设性、指导性的理论建设成果推向整个文艺界。另外,我们还会组织中青年艺术家自觉进行创作,为人民塑像、为时代立碑,加强国际交流,让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审美创造,通过中国美术馆这个平台向世界发出声音,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