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综艺节目:
言之有趣更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文艺观潮】
近期,一批语言类综艺节目接连上线,成为观众的“心头好”。节目获得动辄上亿的播放量成绩,相关的截图、短视频和评论文章也成了微博热搜榜和微信朋友圈的常客。这种节目类型的创作播出缘何再度掀起热潮?随着综艺节目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如何进一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若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发力?在节目热度和流量不断攀升的同时,这些问题需要创作者、业界乃至社会各界冷静思考。
从小圈层走向大众化,成综艺新爆点
语言类综艺节目以语言为特色,旨在运用语言进行信息传递和意见表达。根据表现形式,可细分为谈话、朗诵、演讲、辩论、脱口秀、相声小品等类别。在中国,语言类节目已有四十年发展史,历经从传统电视到网络制作、从小圈层到大众化的演进过程。
语言类节目发展的第一阶段可追溯到电视时代早期。20世纪80年代,活跃于各种电视晚会中的相声、小品可谓语言类节目最初的形态。这类节目大多轻松搞笑,每每亮相,都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甚至被誉为晚会的“招牌”。不过,由于时长较短,只能作为综艺节目的一部分呈现,尚无法独当一面。直到1993年《东方直播室》开播,语言类节目才作为一种独立的节目形态出现在大众面前。三年后,《实话实说》诞生,在大众中产生热烈反响,语言类综艺节目至此进入高速发展期。之后,《对话》等次第涌现。这时候的语言类节目以主持人、嘉宾对谈或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互动为主,风格或搞笑,或感人,或深刻,在综艺节目领域掀起了一股创作风潮。
第二阶段从21世纪初开始。一方面,随着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入影视生产,以及观众欣赏口味不断变化,游戏类、益智类、婚恋类、选秀类节目相继成了综艺市场“主角”,语言类电视综艺节目一度没落。另一方面,互联网崛起,综艺节目的传播环境发生深刻改变。在媒介传播思维和传播技术更新的推动下,一批网络语言类节目兴起。《大鹏嘚吧嘚》《拜托了冰箱》等风靡一时,使语言类节目的题材和形式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样态。
第三阶段则以2016年为转折点。随着嘉宾选择日趋多元,新媒体营销思维引入,语言类节目再度成为综艺市场爆点。节目不仅吸引娱乐圈、文化圈、体育圈、商业圈的知名人士跨界入局,还邀请交警、医生、程序员、工人、家庭主妇等素人参与进来。来自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各自关注的话题,使节目涉及的内容更具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的涌现,将传统文化内核与综艺化表达相结合,为语言类节目创作开辟了新空间。
碎片化表达契合年青一代的消费习惯
为何语言类节目能吸引当下观众的注意力?碎片化的表达和多平台同时分发是其外在原因。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短视频逐步崛起,年青一代的消费习惯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相较于花大块时间坐在电视机或电脑前观看整期节目,很多人更喜欢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社交网站或短视频App上追看综艺节目。而语言类节目的形式正好适合剪辑成若干个独立短片,具有适合碎片化传播的天然优势。在宣发渠道上,除了传统电视台、视频网站之外,社交媒体和短视频App成为综艺节目宣传营销的重要渠道。每个平台的主要用户群体不同,多平台分发可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使节目亮点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去,在社会舆论上形成热点,使关注度和话题度飙升,从而获得可观的流量。
语言类节目走红,还在于它契合了观众疏解压力和负面情绪、在短期内学习有用知识等心理诉求。很多语言类节目以逗乐观众为目的,轻松幽默的话语能给人们打造一处繁忙生活之外的休闲乐土。还有些节目主动承担起对大众进行知识普及、文化熏陶的社会功能。比如辩论类、演讲类、讲坛类节目注重言之有物,主持人的解说、嘉宾的交流、选手的比拼都包含了丰富信息。观众可以在自有的评判标准、价值取向、心理诉求下有选择地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很多语言类节目创作并未止步于放松身心、学习知识。它更希望通过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输出引人深思的观点,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节目时常根据时下观众关心的热点设置议题,以举重若轻的表达讨论工作职场、恋爱婚姻、人生价值等课题。嘉宾或以调侃的方式谈论身为普通人的困惑,或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问题,或辩论交锋,表达鲜明观点,各种思想交流碰撞的火花往往能切中观众的所思所念,使节目与社会、时代同频共振。
在思想深刻和生动风趣之间找到平衡点
语言类节目的核心看点在于表达观点。好不好看,全靠嘴说。所以,“说什么”“怎么说”成为一档节目能否成功的命门所在。目前语言类节目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优质的内容,知道“说什么”,却把握不好“怎么说”,需要在如何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问题上寻求突破;另一种是深谙“怎么说”的技巧,在形式上不断翻新花样,总是让受众眼前一亮,却在选择“说什么”上犯了难。
针对第一种情况,节目范式还需进阶。有些节目围绕诗词、朗读、成语、汉字等优质内容展开介绍探讨。能否把这些相对小众的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众了解它、认可它、喜欢它,成为关键。在影视制作观念和媒介技术的更新迭代之下,随着审美能力的提升,观众对节目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已不满足于单纯坐在屏幕前当个接受者,而更希望通过直播连线、评论弹幕等形式成为节目的参与者,甚至影响节目走向的决定者。在当下的综艺市场上,“综N代”占比大,新节目相对不足。一季季节目播出后,观众对节目流程了如指掌,再加上许多节目都请那么几位嘉宾,出场重复率过高,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创作需处理好破与立、稳与进的关系,不断从节目模式、环节设置、嘉宾阵容、互动形式上求新求变,进一步提升审美表达能力,争取每一季都有进阶表现。新推出的节目也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避免与已有的节目类型形成同质化竞争。
针对第二种情况,则应注重思想深度的挖掘和话题辐射面的拓宽。现在有些节目网感十足,有设置互动环节,又提供话题谈资,却缺乏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节目内容搞笑八卦多,严肃深度少,有的直接将互联网上的段子、搞笑视频移植过来,还有些为了制造话题上热搜,不惜人身攻击、侵犯隐私。须知,优质内容才是决定一档节目走多远的核心因素。观点的输出是语言类节目区别于其他类型综艺节目的独特之处。关注现实,让节目更多地反哺社会,让舆论形成正向流动,对受众进行正确引导,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要更好地发挥这一功能,还需要在聆听时代呼声、感受社会脉动、提高精神境界上寻求新的突破。守正创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挖掘原创人才,孵化创新内容,实现节目的转型升级,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作者:姜琳琳,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播学专业2019级博士生)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