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举行通航仪式。图为游船行驶在京杭大运河北京段航道上。 中新社记者贾天勇 摄
中新网北京10月6日电题:王梓夫:走运河、写运河的“漕运史公”
作者 杜燕 徐婧
“不要小瞧大运河,更不要小瞧大运河辉煌的历史。”历时近30年,作家王梓夫行走京杭大运河,今年推出了“漕运三部曲”收官之作《漕运船帮》,完成“为古老运河立传”的心愿。
记忆中的乐园变了
舟楫千里,贯穿南北,运河汤汤,文脉悠悠。北京通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大运河在通州流域面积达189.9平方公里,长度近60公里。
王梓夫是土生土长的北京通州人,从小在运河边玩耍、嬉戏。他回忆起孩提时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杭大运河通州段是一条接近原生态的河道,河水清澈、鱼虾任游,河畔常有居民散步休闲,而运河更是孩子们的“游乐园”,在通州这个安静的小城内,他和一行伙伴总会步行或骑车去河边玩耍。
曾有“万舟骈集,帆樯林立,舳舻蔽日”盛况的大运河,在现代社会一度成为“城市排污河”。由于通州地势低,这段大运河充斥上游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再加上河岸坍塌,河道淤积严重,河床上升,水面变窄,不仅无法航船,一到雨季,有些低洼地区积水无法排泄,遇有大雨时还经常出现河水回灌现象,甚至威胁到沿岸平房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事文字工作的王梓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眼看着大运河的原生态被逐步破坏,源源不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流入运河,“那时的大运河,不敢走近,也不愿走近”,他内心萌发出要把运河昔日辉煌记录下来的冲动,“我要告诉大家,不要小瞧这条‘臭水沟’,更不要小瞧它辉煌的历史;要用文字把这段历史表述出来。”
6月28日晚,北京城市副中心北运河大桥灯光秀开启。图为大运河中游船上的游客近距离观看灯光秀。 中新社记者贾天勇摄
旧物“见证”漕运历史
带着冲动和信念,王梓夫开始深入挖掘搜集整理运河史料,并沿着京杭大运河实地考察。他听“老通州”讲老故事,并在这些老人们的家中“遇见了漕运时期的书籍、账本、用来称量大米的斛,我就把这些物件儿背后的故事记录下来。”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把密符扇。“密符扇”全称“军粮经纪密符扇”,是朝廷授予漕运军粮经纪人员的职级工作凭证,素有“认扇不认人”之说。
在走访中,一位老人得知王梓夫在收集、记录运河往事,提起自己家中存有一把密符扇,是家中先辈担任经纪人时留下的,扇子有超过150年的历史。这是王梓夫在多年走访间见到的唯一一把密符扇。
这次“惊喜”的发现,让王梓夫更加深感大运河背后有很多等待人们揭开的历史故事,值得被记录,也更应该让人们知晓。
从此之后,他更加频繁地行走在通州的大街小巷,“有时行走在胡同间,看到或关闭或开启的大门,那些听来的轶事和旧闻便在脑海自动上演,仿佛‘穿越’回历史的场景中一般。”
“走”出来的三部曲
王梓夫的脚步遍布北京通州城内,档案馆、图书馆更是他常去的地方,不知不觉中,他收集、积累了大量运河相关史料,对运河的了解愈发深入。
不满足于了解运河的“片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王梓夫琢磨沿着运河走出北京。从那时起,他时不时与三五志同道合的“运河好友”一起“走运河”。
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人工运河。它蜿蜒1794公里,跨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6个省市,连通南北。
“有时从北京走到山东再回来,有时走到杭州往回走。”王梓夫说,当时,有时间、有条件就开车走,没车开的时候坐公交也要走。
就这样,他在京杭大运河沿途的每个省市都留下足迹,将每一座途经城市的故事记在心中。也因此,他有“漕运史公”的美誉。
因为从事编剧工作,王梓夫原本打算创作一部运河主题话剧,但在整理素材的过程中,他发现,“一部剧目难以完整呈现可称之为‘爆炸’量级的故事,感觉舞台装不下大运河。”
于是,“漕运三部曲”生根发芽。
2002年,长篇小说《漕运码头》出版,这是“漕运三部曲”的第一部,描写了大运河两岸的民情风俗,融悬念、传奇性为一体,具有全新的民间视角。当时,《漕运码头》曾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文化IP,40集同名电视剧还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开年大戏播出。
2013年,“漕运三部曲”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漕运古镇》出版,聚焦京杭大运河的漕运码头,漕运古镇张家湾。
今年3月,“漕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漕运船帮》正式推出,再现了三百年前的中国的漕运盛况、漕船建制、运输典章及京杭大运河两岸的码头文化与运河众生相,展现了大运河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深刻影响。
燃灯佛舍利塔是古通州八景之一,位于通州区北端运河西岸。图为从西海子公园水面观望夜晚点亮的“燃灯塔”。 中新社史春阳摄
让更多人走近“文化运河”
《漕运船帮》出版后,“漕运三部曲”告一段落,王梓夫用三个作品总结自己的“运河故事”:
第一个是专门讲述运河故事的“漕运三部曲”;
第二是长篇小说《梨花渡》,这本书以一位通州的农村妇女为主角,还原70年代起的几十年间,运河沿岸生活的变化;
第三是《通州赋》,“世界北京,千载之机遇;国际新城,百世之鸿篇。尖端规划,巨笔如椽。核心区域,生态低碳;立体交通,公益为先;楼宇长街,绿色循环;总部公寓,商贸科研。花园城市,水碧天蓝。”
王梓夫亲见这些年来,北京通过加强污水管网建设、清淤疏浚河道、统筹流域治理等方式,臭水不见了、难闻气味没了,运河水不仅清晰地映衬出两岸树木的倒影,河道还正式旅游通航,市民们乘坐游船如在画中游。
“生于斯者,意得志满;居于斯者,心定神安。游于斯者,梦绕魂牵。美哉清平乐,妙乎太平弦。”正如《通州赋》中所言,王梓夫很高兴又开始享受有运河“陪伴”的日子。
从王梓夫家步行约20分钟即到运河之畔。在新建的文化广场,民众不仅可观古运河码头遗址感受漕运风貌,还能在这里举办民俗演出、节庆时开展非遗展示……运河故事在其生根的地方被延续,再讲述给新的聆听者。
谈及对运河的希冀,王梓夫表示,于周边民众而言,最需要的还是洁净、宜居的运河。他希望有更多人走近运河,感受运河文化,“运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明天的运河更加期待。”(完)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