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 探寻尘封2000多年楚国文明

发布时间:2025-07-21 09:39:50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李俊杰  孙佩瑾 | 责任编辑:秦金月

位于安徽省寿县以东的淮南武王墩一号墓,是迄今为止经过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为探寻尘封2000多年的楚国文明,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团队成员与时间赛跑、开展抢救性发掘,应用先进技术、提升考古的科技含量,不断探索楚国历史文化的奥秘。日前,本报记者走近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团队,听他们讲述考古与文保背后的故事。

——编者  


淮河之南的安徽寿县,古称寿春,曾是“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的封地。战国末期,楚考烈王迁都于此,这里见证了楚国最后的辉煌。

寿县以东,田野之间生机盎然。田野之下,埋藏着2000多年前的楚国历史文化遗迹。2025年4月,“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坐落于此的武王墩一号墓位列其中,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从淮南市区向西车行约7公里,再穿过一段田间小路,记者来到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现场。“这里埋葬的是楚考烈王。”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领队宫希成介绍,“经过4年多发掘,目前,野外考古工作已结束,进入后续研究阶段。”

一次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发掘

“文物因盗掘而受损,发掘保护不等人”

在发掘现场的临时展厅里,陈列着部分已出土的青铜器、漆器等珍贵文物。其中一张龙凤漆木案上,朱红色颜料绘制的纹饰鲜艳灵动。“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的文物,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离不开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发掘。”宫希成说。

2018年,安徽省淮南市公安机关侦破了一起重大盗掘案件,追回70余件战国时期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6件。经调查,这批文物正是出自武王墩一号墓。

“盗墓者的盗掘,导致墓葬内许多文物受损,也改变了墓葬环境,急需开展科学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宫希成介绍,安徽省相关部门第一时间申请对武王墩一号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2019年11月获批。

2020年,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组成的考古发掘团队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组成的文物保护团队迅速完成集结,赶赴现场。

山东大学博士生李凤翔是最早跟着宫希成来到发掘现场的队员之一。“当时这里除了一个大土堆,什么也没有。”李凤翔回忆,他们住在附近村民的家里,每天天刚亮就赶到现场,忙到天黑才回去。

“文物因盗掘而受损,发掘保护不等人。”在宫希成看来,他们往前争取一分一秒,就为文物发掘保护多争取一些机会。

2024年3月的一天,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李凤翔发现,一块浅色的椁盖板上似有异样,再细细观察——“有字!”李凤翔脱口而出。

“经过近4年的日夜工作,2000多年前的楚国文字清晰呈现出来了,大家都激动地围了过来。”李凤翔至今仍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但抢救性发掘有时间窗口,要保证文物被完好保存在安全环境中。”大家立即想办法对盖板进行保护。

2024年12月,历经4年多,武王墩一号墓田野发掘工作全部结束。经发掘揭露结构完整的九室多重棺椁,出土1万余件各类文物,为研究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器用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一系列科技含量十足的保护与研究

“先后有15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参与,许多技术率先大规模使用”

纹饰绚丽的龙凤漆木案为何被泡在水中展示?不少参观者感到好奇。

“这是去离子水。把文物泡在里面,如同给人泡澡,起到清洁的效果。清洗后再将文物浸泡在特殊的化学药水中,让药‘融’入文物内部,起到保护作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汪嘉君介绍,这一套“疗法”用的是乙二醛法,从马王堆汉墓到曾侯乙墓,从定陶汉墓到如今的武王墩一号墓,数以万计的漆木器在这套“疗法”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在发掘现场、实验室中,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工作者们用科技手段尽可能保留、还原文物原貌,同时用创新的理念与方式呵护历史珍宝。武王墩一号墓的填土发掘完成后,一个九室的椁出现在考古队员面前。椁盖板上,铺设着一张巨大的竹席,大部分已经脆弱不堪,出现腐朽、残缺、开裂等情况。

怎样安全高效地对竹席进行临时加固和紧急保护?薄荷醇临时固型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案。这项由上海大学教授罗宏杰团队发明、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在国际上具有首创性。“薄荷醇可以对脆弱文物进行预加固,保障文物安全地被转移到实验室,这种材料在空气中自然挥发后也没有残留。”武王墩考古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张治国说。

新的问题接踵而来。武王墩墓葬各类文物处于潮湿环境,竹席进入实验室后,如果任由薄荷醇自然挥发,竹席中的水分也会快速蒸发,导致饱水竹席起翘和开裂。经过反复实验,张治国发现,通过加入酒精并加热等方法,可以有效去除薄荷醇,还能确保竹席处于饱水状态。这样操作,既保证了文物安全,又便于后续开展污染物清理、脱铁、加固、干燥定型等一系列保护处理工作。

这项技术的运用很快取得了成效。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团队采取分条提取的方式,提取最长竹席约7.5米,总面积超过300平方米,形成了一套竹席现场加固提取、包装运输与室内稳定性保护的技术方法。

“刚出土的文物需要第一时间进行应急保护,我们联合各个领域的专家、结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合力攻坚,共同开展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先后有15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参与,许多技术率先大规模使用。”宫希成说。

“通过多学科、多平台协作,运用新手段、新工具,既提高了考古工作的科技含量,也增强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张治国说,未来还会有更多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于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学术研究、保护修复、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

一支年轻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队伍

“考古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性工程”

从2020年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以来,这里已经清出整整7万立方米封土,共出土器物1万余件。这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团队。

1000多个日夜,这群年轻人是下了苦功夫的。发掘现场距离市中心很远,他们住过工棚,也借住过农房民居,一日三餐有时就靠随身携带的干粮解决,有的人一年才能回家一次。

回忆起这些年的经历,厦门大学博士生柴政良记忆犹新:“仅封土挖掘就持续了快两年。不能使用大型机械,我们就用铲子、铁锹,分探方一点点掘进。夏天日头毒辣,我们早早起来工作,中午回去休息,下午三四点钟再去,深夜才回到住宿地。”

“长年累月的野外工作,对体力和毅力都是很大的考验。”宫希成说。令他欣慰的是,这支队伍经受住了考验。

宫希成十分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和锻炼。“工作中,我们有许多机会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投入实践。”柴政良回忆,有一次现场发掘填土时,他对填土的夯筑情况非常感兴趣,便列好研究大纲,设想提取2立方米的整块土带回实验室研究。

“这一设想前所未有,但宫老师研判后认为可行,还帮我协调车辆,运输夯土。后来,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柴政良说。

“初来发掘现场,我刚读硕士,宫老师却不只把我们当学生看,要我们以领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李凤翔说,4年多实践,他们从硕士生变成了博士生,对考古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考古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多学科交叉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现场进行综合统筹协调。这段经历将让我们终身受益。”


延伸阅读

武王墩一号墓发掘出土器物1万余件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三和镇,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大型墓地。经考古勘探确认,武王墩墓地存在独立陵园,陵园坐落于一条南北向的岗地之上,占地约150万平方米,四周由围壕围合而成,围壕周长近5000米。陵园除主墓一号墓,还分布有大型车马坑、大型陪葬墓、祭祀坑等相关遗存。

自2020年起,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开展对武王墩墓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至2024年底,主墓一号墓发掘工作基本完成。一号墓共发掘出土器物1万余件,包含基本完整的礼容器、礼乐器组合,保存完好、共出器物丰富的“木俑坑”,以及大量漆木生活器、车马兵器、玉器、卜甲等,种类包罗万象,为了解楚国物质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结合文献史料、出土文字材料等综合分析,初步判断该墓主人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

(本报记者李俊杰整理)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