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大唐孤勇者韩愈:不惧毁誉,独立于千年风尘之上

发布时间:2025-07-09 14:12: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楠 | 责任编辑:苏向东

谷曙光新作《大唐孤勇者:韩愈传》,不仅是一部韩愈评传,更是一部写给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启蒙书。在这本书里,我们读到的不仅是韩愈的一生,更是我们民族性格中最需要重拾的一种气质——孤勇。

本书作者谷曙光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表达能力。《大唐孤勇者:韩愈传》通过“人物肖像+精神剖析+朋友圈互文”的结构方式,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韩愈:不是“祠庙里吃冷猪肉”的古人,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亦庄亦谐的“我们身边人”。

全书分为“人设”“文章”“朋友圈”三大部分,语言平实,结构清晰,既适合一般读者品读,也不失思想高度。特别是在“孤勇”这一主线的贯穿下,整部书体现出强烈的精神感召力:韩愈的精神不只是“旧时风骨”,更是一种可以穿越时代的文化力量。

孤而不屈:韩愈的“狂”,不是鲁莽,而是清醒者的坚持

在韩愈的身上,有一种强烈的不合时宜感。他自称“狂生”,贬谪数次,反复得罪权贵,但他从不妥协。他坚决主张儒家道统,直斥佛老为“异端”,在佛教势力强大的唐代,这无异于以卵击石。他敢于“为天下之大害者而诛之”,甚至冒死上疏谏迎佛骨之风,一度几乎丢掉性命。作者点评道:“韩愈所抗争的,其实不是某一宗教、某一政令,而是整个时代日趋功利化、庸俗化的趋势。”他用“逆时代的清醒者”形容韩愈,极为贴切。我们今天身处一个信息爆炸、意见泛滥的时代,韩愈那种“举世非之而不惑”的定力,反倒成为一种极其稀缺的力量。

而这种孤勇,并非源于愤怒,而是源于信仰。信仰仁义、信仰理性、信仰正道。在《伯夷颂》中他写道:“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韩愈的孤,是有方向、有尺度、有底气的孤。他孤的不是人群,而是庸俗。

笔锋为剑:韩愈的文章,不是装饰,而是战斗

为什么说韩愈是“百代文宗”?不仅在于他文采斐然,更因为他以文章“报国、教民、立道”。谷曙光说,韩愈是一个“把写文章当作拯救国家的人”。在那个文风浮靡的时代,韩愈重新提倡“文以载道”,其文章如“铁马冰河”,击打时代的腐朽与虚伪。

《师说》是韩愈最广为流传的文章之一,文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当时士人多尚虚名、弃实学的风气中,韩愈呼吁回归“尊师重道”,用极简而刚直的语言,唤起社会的理性教育精神。谷曙光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局限于文体,而是延展到教育观念的现代意义:“教育不是功利,是点亮心灵。”

再看《祭十二郎文》,韩愈罕见地袒露柔情,通篇是思念之语与人世悲凉的倾诉。谷曙光指出: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无限凄切”,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就是铁石心肠的人,读之也要泪下。一位一生奔走于礼法与正统之间的理性斗士,也有最深沉的情感波澜。这使得韩愈不仅“有道”,也“有情”。

文章之“用”,在韩愈这里被提升到了人格层面。它不是修辞技艺的炫耀,而是“言志”的实践。“我以我血荐轩辕”虽然是后人之语,但最早把“文章”当作“血书”的人,正是韩愈。

以身立教:韩愈不仅是儒学卫道者,更是有温度的父亲与教育家

相比大儒的正襟危坐,韩愈最动人的地方,是他在“身教”中的真实可感。他不是纸上谈兵的说教者,而是用亲身经历书写“如何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在《进学解》中,韩愈开诚布公地鼓励学生刻苦读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些句子今天已经成为千古警句,但在谷曙光笔下,我们看到的却不仅是“鸡汤”,而是一位长辈对晚辈最诚恳的爱。韩愈并不避讳告诉孩子“功名利禄”的诱因,但他最终指向的,是“内圣外王”的成才路径,是“藏之身”的人格修炼。

在潮州任上,韩愈以“身教”而非“政教”,兴学育人,教化百姓。即使身处蛮荒之地,也不改初心。谷曙光借用“燃灯者”一词形容韩愈:“越是黑暗,越需要一盏灯。”韩愈的教育,不是职业,是使命。他的一生,最终实现了“文章传世,道统不绝,身教立人”的完美统一。

在纷乱中,韩愈是一根可以握紧的思想之绳

今天的我们,正站在价值多元、节奏飞速、判断困难的时代路口。我们常常缺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定力和信仰。韩愈之可贵,不在于他是“圣人”,而在于他“敢作敢当、敢言敢战”,在于他“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精神。

正如后人评价李大钊所说:“他是站在地狱边缘的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韩愈,正是千年前那位用笔燃烧自己、用文照亮千古的孤勇者。

谷曙光借由这部《大唐孤勇者:韩愈传》,不仅还原了一位古人的生命轨迹,更唤醒了一种应当流淌于血脉中的文化底气与人格力量。

韩愈说:“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这是他的人生总结,也可以是我们此刻重新出发的箴言。(张楠)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