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留学生: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使者

发布时间:2024-04-22 09:15:0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薛翔 王浩昆 | 责任编辑:张静

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使者之一,留学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年轻、有活力,用青年人所习惯的方式,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

开启文化交流之旅

2023年8月30日,与所有大学生一样,杨洛林(Lorena García Gascón)也在为开学季忙碌着。只不过,她来自西班牙南部,而她要去的学校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离家半个地球远的中国。出于对陌生环境的担忧,有些想家的她用手机拍下一条只有14秒的Vlog,记录了她从西班牙乘坐的航班落地中国的瞬间,并将视频上传到中国社交媒体平台。

令她惊讶的是,这条短视频很快被超过5000多人“围观”,并留下大量评论。评论区里,许多带有中文昵称的用户通过英语对她说“欢迎你!”“我们在同一所学校!希望有机会能和你在校园里散步!”

“我当时就觉得,哇,我出名了!”杨洛林现在想起来这件事依旧十分兴奋。在飞来北京前,杨洛林对中国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个离家乡很遥远的国家”。在此之前,她已经在西班牙学过三年中文。

但是,在西班牙当自己告诉别人想要到中国学习时,人们只会做出类似“真不错!”的反应。因为不了解中国,身边人便再也说不出其他想法。“在西班牙学习中文不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杨洛林坦言。

多数留学生最早开始了解中国与中国文化是在当地的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是中外合建的教育机构,在全球开展汉语教育与文化交流等活动。自第一所孔子学院在2004年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据中文教育基金会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球160个国家(地区)共建设有498所孔子学院。

来自塞尔维亚的优万娜(Jovana Marseni )透露,自己至今依旧对在孔子学院求学的那段时光记忆深刻。也正是在那里,她认识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得到更多前往中国交流的机会。“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机会就是在孔子学院获得的。我获得了孔子学院颁发的奖学金,并得到前往西安交通大学交换的机会。在那里,我呆了两个月。”优万娜说。

在刚学习中文时,来自俄罗斯的梅丽莎(Байдак Мелисса Владиславовна)也是通过当地的孔子学院参加了许多与中文教育相关的活动、比赛。在她看来,这些丰富的经历为自己成功申请前往中国留学增色不少。此外,她还在孔子学院学会了剪辑视频这项技能,这为她现在的生活提供了不少帮助。目前,她已经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六级,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攻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博士学位。

中国寻找答案

梅丽莎在本科时就开始学习中文。她读中国的新闻报道,看中国武侠电影,也追中国古装剧,还用中文翻唱了《光年之外》——带着一种孩童般对世界的好奇,她将自己置于中文语境中,“什么都想试一下”。“刚开始学习中文的时候,我就知道中国和俄罗斯肯定有不同的文化。”梅丽莎坦言。

优万娜也有着类似的困惑。她说,自己在学英语的时候不会特别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蕴,“都只是在背诵而已。”但对于中文,她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就关注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孔子学院的老师讲解有关中国的故事,足足把优万娜的胃口吊了起来。“我发现中国文化、文学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内涵。”在兴趣的驱动下,她获得了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Belgrade)中文语言与文化专业的硕士学位。

随着认知的深入,优万娜愈发意识到中国语言文化的内在复杂性。她不断追问自己,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中国文化如此独特?她希望亲自找到答案——来中国求学,势在必行。

除了语言与历史,近年来在中国新出现的流行文化也是吸引留学生来华的原因之一。2023年,商务部等六部门发布对外文化贸易“千帆出海”行动计划,推出30项重点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梅丽莎想到“奶茶”这一在中国兴起的饮品。“可能是5年前,我第一次在电视剧里看到‘奶茶’这种饮品后,就特别想去尝一尝,但在我住的新西伯利亚一直找不到。”她回忆,当时还只知道“珍珠奶茶”这种经典款。而今,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的她已经相当熟悉定制奶茶的流程,“我最近特别喜欢喝热的茉莉奶绿。”她兴奋地说。

李苏雅(Lee Sorya)则以“旅游博主”的身份活跃在中国的社交媒体。她来自柬埔寨,从2022年底来到中国后,很快就熟悉了中国社交媒体的“正确打开方式”。两年来,她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了许多关于中国的“餐厅推荐”“旅游地点推荐”“拍照打卡地推荐”类的文旅内容。一则名为《重庆很美 不想回家》的帖子引起大量网友共鸣,人们纷纷在评论区中留下自己对不同城市的记忆,并向李苏雅推荐哪家店比较好吃、哪些地方值得一去。

“我原先没有想过到中国学习、生活,但当我来到这里后,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里的一切,我都不想回去了!”李苏雅感叹,“在这个国家里,大家都很友好,这里的建筑和风景都很漂亮。”

多渠道传播中国文化

语言是文化交流间的重要桥梁,精通两门甚至多门语言的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来到中国后,优万娜也积极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发布中文内容。她惊讶地发现,很多网友对她在中国的生活非常感兴趣,“当我发布有关中国的内容,或者用中文发布帖子的时候,会有更多人关注我,并向我提问。”她也很乐意与网友进行互动。

在海外社交媒体Instagram的个人主页,优万娜将中国媒体对她的中文报道,以及与中国网合拍的介绍北京天坛的视频内容上传其中,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直观地展示自己与中国的联系。她说,塞尔维亚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也都看到了这段视频内容,这让优万娜觉得十分骄傲。

在塞尔维亚攻读硕士期间,她申请了当地政府部门设置的兼职工作,为当地居民开设中文培训班,组织语言工作坊,与中文爱好者一起学习书法、制作中国传统菜等,并帮助其中一些参与者准备汉语水平考试。

作为最早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中塞关系在近年不断深化。目前,塞尔维亚的两所孔子学院已经在塞各个城市开办了20多个教学点,每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人员数量也快速上升。

与优万娜类似,梅丽莎也很乐于让更多人看到她眼中的中国文化。她说自己特别喜欢了解新鲜事物,也希望与其他人交流沟通。在中国留学期间,她积极参加由中国主流媒体、官方机构组织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最近,她正忙着录制由中国日报社(China Daily)主办的《少年会客厅》栏目。据了解,这是一档以海内外Z世代为主体和对象的新媒体节目,通过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Z世代留学生,使其参与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官方渠道,民间互助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早在2017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便发起成立“影视文化进出口企业协作体”,推动更多优秀的中国国产影视作品“走出去”。梅丽莎提到,中国的一些优秀电影在俄罗斯很受欢迎,她观看的第一部中国电影就是《楚乔传》。而之所以能实现这一点,则要归功于既懂中文、又会俄语的内容创作者,“有些网站会自发地翻译中国的电视剧,并替换成俄语配音。”

而在情感方面,杨洛林则意识到,对友谊的追求是全人类共通的,而善意的传播速度则远比想象中来得快。“曾经有一位日本女孩在海外社交媒体上问我有关选择学校的事情,她说自己在两所中国的大学之间犹豫不定。我非常能够理解她当时的心情,因而向她介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真实情况,希望可以帮到她。”杨洛林认为,在自己最孤独与担心的时候,能感受到来自中国网友的热情与张开怀抱般的热烈欢迎,她同样希望可以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帮助更多想要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

“我觉得现在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开始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梅丽莎欣喜地说。

薛翔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中国文化与数字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今日中国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