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东西问·消息|傅雷翻译出版奖何以成为中法文化“摆渡者”?

发布时间:2022-12-12 09:29:43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万淑艳 | 责任编辑:谢荣宇

法兰西文学的浪漫主义曾带给中国读者无数的地中海遐想,而随着近年来中法文化交流的深入,更多中法文学作品逐渐走入彼此的国门。

第十四届傅雷翻译出版奖于12月8日晚间揭晓,三位译者获奖。顾晓燕凭借译作《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乔治·杜比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得“社科类”奖项;刘楠祺凭借译作《界限之书》(埃德蒙·亚贝斯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获得“文学类”奖项;“新人奖”则授予吕如羽,她的译作是《退稿图书馆》(大卫·冯金诺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傅雷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他一生共翻译了33部共600万字作品,他让中国人认识了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杜哈曼、梅里美等法兰西文学巨匠。

为促进法语文学及学术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法国驻华大使馆于2009年设立了傅雷翻译出版奖。之后每年,傅雷奖都会评选出两部译自法语作品的最佳中文译作,文学类和社科类各一部;2013年起还设立了“新人奖”,以鼓励年轻译者。


如今,该奖项已成为中国颇具影响力的翻译奖项之一。“14年来,傅雷翻译出版奖共收到近千部参评作品,入围初评作品共140部,最终获奖作品有37部。”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董强给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

“傅雷翻译出版奖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晶,如今不仅成为中国翻译界的标杆,在国际上也有了知名度。”董强说,很多译者已成为中国法语翻译界的优秀骨干,这无疑得益于傅雷先生的榜样精神。

“如果没有翻译,我们就像是瞎子或聋子一样。如果文化之间没有交流,也许我们只知道自己的村庄或自己的城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曾如是说。

“傅雷奖一直坚持这样的评选标准:第一是原著的声誉和影响、第二是中文翻译的水平、第三是编辑出版的质量、第四是在中国发行的重要性。”傅雷翻译出版奖常任评委、翻译家端木美介绍。

在该奖项带动下,中国的法语译者越来越多。“20年前中国法语翻译界有点‘青黄不接’,现在看来这个现象已经过去了。”法语翻译家余中先感慨,如今,中国读者可以通过译者读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喜欢文学、诗歌、历史、科类、法律等作品的读者,都可以找到自己喜爱的读物。

法语译者也日趋年轻化。在本届傅雷翻译出版奖的十位入围译者中,“八零后”“九零后”年轻译者占到了八位。“傅雷奖创立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翻译事业中,让翻译事业后继有人。”董强还谈到,以前引进法国古典文学作品较多,而现在译者越来越关注现当代文学和社科类作品。

译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摆渡人”,更深处跨文化对话的核心,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从一种文学到另一种文学、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中外读者通过译作走近异国他乡的纷繁世界,使中外民众从相遇走向相知相交。“大量译者的涌现会助推文化交流进入高潮时期。”董强说。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历史长河中,从汉唐时期的佛经汉译、明清时期的西方近代科学汉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汉译、改革开放迄今对西方文学的全面译介,到十七八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在欧洲的流传、近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多语种版权输出和翻译出版越来越热,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中起到重要作用。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表示,“翻译工作特别重要,我之所以获得诺奖,离不开各国翻译者的创造性工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业内人士指出,在傅雷翻译出版奖等翻译奖项的带动下,未来会涌现出更多优秀译者,助推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碰撞出更多新的“火花”。(完)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