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站内搜索

让万里长城屹立长存!代代守护人的“长城情结”

发布时间:2022-06-22 14:11:25 |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张胜等 | 责任编辑:姜一平

【保护历史遗存,坚定文化自信③】

编者按: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1952年,我国组织开展了居庸关、八达岭和山海关长城维修工程,这是新中国第一批长城保护维修工程。70年来,一代又一代长城人接力守护,让万里长城的雄浑气势延续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长城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在各界共同努力下,长城保护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我们邀请不同年代的四位守护人讲述自己与长城的故事,并为您呈现90后、00后长城守护者群像。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的“守护者”生活,感受浓浓的“长城情结”。

·一线讲述·

50后“文保土专家”——

让长城文物“开口说话”

讲述人:河北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板厂峪村村民许国华

400多年前,一支由义乌人组成的军队不远千里北上戍守长城。他们驻扎在长城周围,经年累月,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一些后人聚居的村落,我们村就是其中之一。土生土长的我,是听着长城的故事长大的,更亲眼见证了从父辈开始代代“接力”的长城守护。

许国华(左一)和志愿者一起整理、搬运长城砖。光明图片

2000年,我关停了原先的煤矿生意,包下了板厂峪这片山场,专心养护林木,保护古长城。在巡查长城的过程中,我意外发现了沉睡400多年的长城砖窑群遗址、比较完整的斑鬣狗化石以及石雷、石炮等长城防御兵器。217座长城砖窑中,有的砖窑内可以清楚地看到内部构造和几百年前烧制、码放于此的长城砖。

为了把这些遗存保护起来、发挥作用,2002年,我创建了板厂峪长城文化展馆,展出的都是在长城上发现的“老物件”:形制的火铳、官兵用的毛笔盒、长城文字砖、建造长城用的工具、明清时期民间用品等共计2000余件。每次发现新文物,我都会翻阅书籍、请教专家,把它们的“前世今生”研究个透,在展览时讲给大家听。看到参观者听得饶有兴趣,并亲切地叫我“土专家”,我觉得心里特别充实。

这些年,我还和一些青年志愿者一起保护长城、宣传长城文化,举办了多次青少年夏令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我们用年轻人喜欢的短视频形式讲解古长城,还制作了《老许讲长城文物》系列节目,如今已经推出了286期。我们还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推广宣传长城文化,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把它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工人在河北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保护维修工程现场施工。新华社发

60后长城保护员——

“我在一天,就守一天”

讲述人: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陈儿庄村长城保护员贺文希

我家院子和长城只隔一条路,相距才100多米。这里的长城大部分都是明代时土夯的,我们叫它“土梁子”。早年间,附近村民盖房子、打地基,都开着三轮车到长城上取土。年复一年,高高的夯土墙体渐渐矮下去,大雨一冲刷,坍塌就更严重了。

2015年5月,同心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到长城保护区检查工作,恰好在路边碰到我。闲聊中得知我是当地村民,就问我愿不愿意当长城保护员,还把工作内容讲得很清楚。我当场就应了。

我负责15公里长城和6座烽火台的保护巡查,是同心县长城保护员中巡查距离最长、任务最重的一个。有人到长城私取墙土、倾倒垃圾、开荒种地,这些都得管。这活儿一开始可不好干。我逢人就讲,长城现在受法律保护,私自取土是要罚款的,可总有村民“理直气壮”地怼我,“又不是你家的土,祖祖辈辈都挖着呢,也没见有人管”。后来,县上文管所送来保护长城的宣传册,巡护途中,我一边发册子一边给人讲,村民慢慢相信了。

私自取土的少了,可又有人惦记上了长城两边的铁丝围栏,偷偷拆回去卖废品,我蹲守发现后,就拉回来自己焊接好。最初,长城遗产保护区只有墙体两边10米远的范围,后来慢慢扩大到150米,发现的违法乱建行为更多了。有一次,我看到有人在烽火台上建信号基站,好说歹说都劝不停。第二天我就报警了,警察一来,施工人员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三下五除二就把刚搭好的架子拆了。

巡护长城是个体力活儿。夏天,为了躲避沙窝里的高温,早上6点多就得出发,中午12点前必须赶回来;到了寒冬,手脚冻得不听使唤,遇上下雪天,路面打滑骑不了车,往返全靠两条腿,摔倒是常有的事。每天巡护回到家,我第一件事就是写巡护日记,几年下来,光日记我就写了9本。

今年是我巡护长城的第八年,头几年还有老婆子做伴,自打前年她去世,这空旷的路上,陪伴我的只剩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城了。

有人问我,这长城要护到啥时候。我总说,我在一天,就守一天!希望不管过去多少年,子孙后代一出门还能看见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雪后的北京八达岭长城壮美如画。新华社发

70后文保工作者——

给文物“面诊、配药、做手术”

讲述人: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郭青林

20世纪末,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就开始关注土遗址的保护工作。记得我刚到研究院不久,就跟随时任副院长李最雄和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王旭东考察玉门关及周边长城。当看到保存状况不佳,李先生面色凝重:“我们不能任凭这些遗产快速消失,得加快相关土质文物保护技术的研发。”回来后,王旭东老师就把玉门关遗址的抢险保护作为他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开展专题研究。

前辈们对于文物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一直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整个团队不断成长进步。我刚来时,土遗址保护团队只有6个人,现在已发展成为50多人的大团队了。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研究院联合兰州大学、西北大学等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成功构建了我国土遗址保护基础理论,发明了系列保护加固材料,研发了一整套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专用技术和装备,实现了土遗址保护科学化和规范化。

随着国家长城资源调查的完成和对长城保护力度的加大,我们还组织编制了甘肃古浪、凉州、瓜州和敦煌四县市的长城保护加固方案,并予以实施。2011年,我们组织实施了甘肃最大的长城保护工程——嘉峪关长城墙体保护工程。据不完全统计,甘肃实施长城保护工程超过100项。

从给文物“面诊、听诊”,到“做检查、确诊”,再到“配药、手术”,直到最后“复诊”,每接手一处文物,我们都要对它的病害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在保护工程完成后,还要定期对保护效果进行持续性评估。

土质长城的露天保存和脆弱属性,决定了一次保护加固工程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通过日常巡查、保养维护,尽可能排除破坏长城遗址的诱发因素,避免遗址病害恶化。也就是说,小病大治,在预防性保护上下功夫。

今天,嘉峪关、玉门关等重要遗址点已经建立了监测预警体系,为开展长城重点段落预防性保护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为保护好长城穷尽一切可能。

北京延庆,工作人员在一段长城墙体上进行研究性修缮。新华社发

80后青年文保人——

怀着保护家园的感情呵护长城

讲述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遗产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张依萌

小时候,我就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每逢周末,同样是文物爱好者的父亲会带我逛博物馆,潜移默化中,文物的魅力仿佛牵引着我,带我去探寻它们背后的故事。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进入全国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组,从此与长城保护结下缘分。2017年,由于工作调动,我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工作,成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项目负责人。

长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2005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2006年,《长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此后,一系列政策逐渐夯实了长城保护工作的基础。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长城的精确长度、分布范围、遗迹数量等信息已明确,科学的长城保护理念也在逐步形成。

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将考古与长城保护结合起来,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对长城进行保护与研究。比如,文物部门与测绘部门携手合作,运用考古方法,对长城进行断代和性质判定。此外,还采用GPS采集坐标,用激光测距仪等对长城的长度进行精确测量。根据已有的数据资源,我们还建立了长城资源数据库,向社会公布了长城电子地图。

工作之余,我加入了北京民间组织——“长城小站”,科普长城的相关知识,帮助人们树立保护长城的正确观念。此外,我还在编撰《长城画传》,盼望能拿出一本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向大众普及长城的历史文化、保护管理等知识,让大家对长城更加熟悉和亲近。

长城并非尘封于历史之中,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现在,长城的一些要塞逐渐演变成了城镇和村庄,例如山西大同、河北张家口等。希望长城沿线的居民怀着保护家乡、保护家园的感情积极行动起来,让长城因为我们的守护而更坚固、更宏伟。

·专家点评·

古老长城,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作者:宋岩峰(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长城作为曾经的军事防御工事,在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发挥着保障和平安定的实际功用。在此后千百年,长城被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与长江、黄河等一起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新征程上,我们要凝聚各界力量,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

把考古探索同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探究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近日,北京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取得进展,为科学保护长城、深入认识长城价值,让长城精神更好融入当代生活提供了新契机。2020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全国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在箭扣长城脚下挂牌成立,对全国长城保护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需要看到,相比一般性保护工程,在研究性修缮项目中,长城保护理念更为科学,保护手段更富科技含量,更有利于人们共享保护成果。当前,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工作,要切实解决好长城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时间、技术、经费等诸多问题,汇聚多方力量,推动长城保护工作由一般性保护工程向研究性修缮项目转变,以考古挖掘为开端、多学科研究为手段、数字化跟踪记录为保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强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联合攻关,切实为全方位探究长城历史文化价值提供科学支撑。

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让长城文化更好润泽百姓美好生活。一方面,要以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抓手,形成一批公共文化的空间载体,鼓励各类学校建立长城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研学活动,推动长城文化元素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另一方面,切实用好长城的非遗资源。长城是民族迁徙交往、彼此融合的重要见证,沿线出现了多民族艺术融合的丰富艺术形式,如民间故事、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过程中,要注重对长城沿线的非遗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效衔接,提高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以不断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此外,要让古老长城在数字时代拥抱年轻人,还需推进长城文旅融合和数字再现工程,开发长城文化旅游商品和服务,扩大文化供给;充分发挥文化与科技的“化学反应”,建设数字云平台,对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以“文旅IP思维”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讲好新时代的长城故事,使长城成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源泉。长城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进入新时代,要更好地传扬长城所凝聚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不断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美画卷。要以讲好新时代的长城故事为契机,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激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群像扫描·

长城背后青春力量在汇聚

在保护长城的第一线,活跃着一大批90后、00后。他们追光逐影,用青春方式守护古老长城。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长城是我创作的灵感之源。”00后李嘉琦是河北工程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平时设计海报就常常将长城融入作品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感受长城的魅力。

6年拍摄40万张长城照,90后长城摄影师杨东矢志传递长城之美。“接触长城之后,我发现拍摄长城的人很多,但年轻人很少,可我觉得这就是年轻人该干的事。”杨东坦言,最开始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也会觉得辛苦;但每次看到隐隐约约的长城轮廓,触碰到墙砖的温度,就会有回到家的亲切感。“长城好比一部宝典,而我要做的,就是让更多人最直观地感受它的雄浑和壮美。”

对于00后大学生赵宛璐来说,保护长城这个爱好有点儿“潮”:“我会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述长城故事,比如在社交网站上发布长城照片,记录长城一年四季的美;在直播平台上,讲述长城边的人和长城的故事;在《一起修长城》等游戏小程序里呼唤同伴扮演‘长城守卫军’……”

“文物保护队的崔振江老师多年从事长城保护工作,是我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启蒙者。每每谈起长城,他眼中总是闪着光,滔滔不绝地讲述长城的历史与现状。”李嘉琦说,“上一辈长城人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用行动来守护民族文化瑰宝”。

“我们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式、新方法,让悠久厚重的长城精神在新一代年轻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让90后、00后主动亲近长城文化,体悟长城精神,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说。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张胜、耿建扩、陈元秋、张文攀、王建宏、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邵金霞、刘思彤、徐梦玲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2日 07版)

最新播报查看更多
加载更多新闻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