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题:坚持保护优先 增强文化自信 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
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要求,近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此,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接受记者专访,介绍《规划》相关情况。
问:《规划》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凝聚中国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体验空间。编制出台《规划》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并要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高位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传承发展大运河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了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明确了总体思路和步骤路径。中办、国办印发的《建设方案》,为进一步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大运河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提出了具体要求。今年3月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
(二)加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系统性全方位建设保护。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遗产,地理空间跨度大,延续使用时间长,文化遗产资源多,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好,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活态遗产,是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质载体。然而,长期以来,大运河系统性、全方位的遗产保护和文化展示不足,保护、挖掘和阐释大运河所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不够,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限,围绕大运河实体的空间管控、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体制机制等工作有待完善,以文化为引领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任务仍然艰巨。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阐释和生动展现大运河在推动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发展演进中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为更好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形成了本《规划》。
问:为《规划》实施,已经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根据《规划纲要》《建设方案》有关工作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大运河沿线省(市),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建立健全协调机制,促进工作高效运转。中宣部牵头成立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发展改革委报请国务院同意牵头成立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负责具体统筹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沿线8省(市)均成立了由党委、政府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了通水通航、空间管控、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等专项工作机制,共同研究解决重大专项问题。
(二)加快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引领作用增强。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4个专项规划,指导沿线8省(市)编制出台了8个分省实施规划,形成“四梁八柱”的规划体系,并牵头编制出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
(三)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通过组织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纳入支持范围。近两年,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10亿元,支持了23个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今年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建成投用。
(四)加强部门分工协作,推进专项任务落实。通水通航实现突破,6月26日北运河北京通州段、河北廊坊段实现全线旅游通航。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加有力,浙江等启动了大运河文物监测预警平台提升和省段试点,江苏、山东等出台了大运河遗产保护法律法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深入推进,生态环境部下达水污染防治资金60亿元支持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大运河专题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沿线各省(市)已完成作品318件、正在创作232件、计划创作142件,在2021年“五一”假期专门开展了“魅力大运河”主题宣传活动,2021年度“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线上、线下参与者已超过百万人次。
问:加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具有2500多年历史,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市),为加强系统性、全方位的遗产保护和文化展示,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一)准确把握指导思想。《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大运河文化的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为宗旨,以大运河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基础,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生动呈现大运河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全面打造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四大功能分区,扎实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五项重点基础工程,做大做强大运河这一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延续壮美运河的千年神韵,将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使之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二)全面阐释五项工作原则。按照上述思路,《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五项基本原则。一是文化引领、彰显特色。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涵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要义,全面阐释大运河文化当代价值。二是保护优先、强化传承。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推进真实性、完整性保护。三是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顶层设计,彰显地方特色,注重跨地区跨部门协调,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合力,推进分类施策、分步实施,严防大拆大建、千篇一律。四是明确权责、持续发展。有效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局,拓展投融资渠道,完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公园建设、管理和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五是积极稳妥、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开发、贪大求全。
(三)分阶段明确发展目标。围绕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标志”总体定位,《规划》提出了三个阶段建设保护目标:一是到2021年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机制全面建立,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项目顺利启动,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二是到2023年底,大运河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管理模式初具雏形,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基本建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任务基本完成。三是到2025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机制全面建立,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管理模式基本建成,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项目得到有效落实,各类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实现全覆盖,文化和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标志性项目取得明显效益,“千年运河”统一品牌基本形成。
问:《规划》部署了哪些重点任务?
答: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好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立足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明确了六项重点任务和五类重点工程。
(一)着力推动六大重点任务落实。一是优化总体功能布局。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的思路,围绕大运河沿线8省(市),优化形成一条主轴凸显文化引领、四类分区构筑空间形态、六大高地彰显特色底蕴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功能布局。二是阐释文化价值内涵。着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彰显千年历史的文化印记、滋润美好生活的文化力量、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精髓,大力弘扬大运河所蕴藏的民族团结追求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时代精神。三是加大管控保护力度。从明确管控保护要求、全面强化保护措施、显著提高保护水平等方面,提出建设管控保护区的主要考虑,明确重点管控保护对象。四是加强主题展示功能。从构建多维展示格局、健全综合展示体系、丰富展示体验方式等方面,细化建设主题展示区的相关任务,明确提出34个核心展示园、19个集中展示带及特色展示点。五是促进文旅融合带动。从加强优质产品开发、提升文旅发展质量、深化相关产业融合等方面,明确建设文旅融合区的具体举措,并用专栏提出文旅融合平台建设重点。六是提升传统利用水平。从保存传统文化生态、推动发展绿色产业、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构建推动传统利用区发展的策略路径。
(二)全面加快五大重点工程实施。一是保护传承工程。重点推动建设一批重要遗址遗迹保护利用设施、一批大运河系列主题博物馆和特色专题文博场馆、一批特色古镇古村、一批红色纪念设施,并推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二是研究发掘工程。重点打造高水平大运河研究平台,出版一批展现大运河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的代表性出版物和重点文艺作品。三是环境配套工程。重点推动建设一批以文化生态要素为核心的文化生态公园,打造融交通、文化、体验、游憩于一体的复合廊道,打造滨河生态屏障,并全面实施水环境监测治理。四是文旅融合工程。着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省域及跨省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办好大运河特色主题活动。五是数字再现工程。重点提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展示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官方网站、数字云平台、数据管理平台等。
问:对《规划》实施,下一步有何考虑?
答: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和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努力完善保障举措,有序推进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落实,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一是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管理制度,发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省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加强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大运河重大困难、重大问题、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二是完善运营机制。鼓励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运营体制、机制保障等进行探索创新,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在创新中运营、在运营中发展,引导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4个主体功能区根据功能类型匹配差异化的运营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部门、文博机构、文旅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保护开发的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服务、捐赠物资等方式参与建设运营。三是深化交流机制。以大运河高水平研究、保护、开发为载体,积极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加强中外智库合作,加大与其他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交流合作。加强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强化与世界其他主要运河相关管理机构和平台的交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新媒体创新表达方式,建立国际化大运河传播平台。
(二)加强规划实施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认真做好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措施的组织实施。二是加强规划引领。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既定目标要求,对重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并制定出台分省建设保护规划、相关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三是完善政策措施。中央财政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大运河重大任务、重点项目建设,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扶持政策和举措,地方各级财政综合运用相关资金渠道完善支持保障政策。四是强化宣传推广。建立大运河各类文化遗产统一宣传推广平台,引导社会各界提高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主动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五是强化考核监督。各地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作纳入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规划》实施情况跟踪监测和阶段性评估。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电子邮箱:zht@china.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